书号:9982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地震来临
A- A+
    窗外日影西斜,将孩子们演练"趴护躲"的身影投在纱窗上。保清非要演示如何用棉被裹头,结果被自己绊了个跟头;纯禧认真地把要点记在绣帕上;保成则板着小脸,一字不落地复述着每句话——明日去乾清宫请安时,这些话自会传到康熙耳中。

    伊尔哈倚在门边,望着满院欢闹。她想,若有人问起这些古怪知识,便推说是从《梦溪笔谈》或《天工开物》里看来的。横竖贵妃爱读杂书,在宫里早不是秘密。

    晚膳的时候太子在乾清宫跟康熙叭叭今天的事情,康熙已经习惯了,每次从表妹那里回来这孩子都有说不完的话,好像永和宫里的草都比别的地方有意思。

    太子跟康熙说起地震自救的这些东西,一边学着伊尔哈的样子摇头叹息:“可惜这些百姓都不知道,若是这些知识能成为常识,能给咱们避免多少损失呀。”

    第二日,康熙坐在御案前,朱笔在宣纸上圈圈点点,太子稚嫩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若是百姓都知道地动的预兆,能少死多少人啊"。

    "李德全,"皇帝突然搁笔,"传钦天监正。"

    当夜,一队侍卫快马加鞭赶往钦天监衙门。老监正匆忙入宫时,正看见康熙对着太子画的歪歪扭扭的"地动图"沉思。图上那些孩童般的笔迹——井水变浑、猫狗不安、地下闷雷——竟与《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的地震前兆不谋而合。

    "朕要你们编本小册子。"康熙指尖轻叩桌案,"用最浅显的白话,把地龙翻身的征兆和避祸之法写清楚。"他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精光,"就以太子梦见文昌帝君授书为由头。"

    三日后,第一本《御制避地动要略》誊抄完毕。薄薄的册子不过二十页,却用通俗易懂的俚语配着木刻插图:教人如何用米缸存三日粮,教妇人把绣花针磁化了悬在窗前,甚至详细画出了墙角"三角救命区"的方位。最末页赫然印着太子亲笔题写的"居安思危"四字——当然是康熙握着儿子的手描红的。

    当第一批册子发往顺天府时,康熙特意让太子站在乾清宫阶前,亲手将册子发给耆老代表。五岁的保成穿着杏黄蟒袍,学着父皇平日的样子叮嘱:"若见井水冒泡,切记通知左邻右舍。"稚嫩的童音回荡在丹墀下,惹得不少老人红了眼眶。

    很快,京城茶楼酒肆里,说书人开始传唱"太子爷梦授天书"的新段子。坊间妇人把避震要诀编成童谣,连稚童都能哼上两句"地牛翻身莫要慌,先护头来后躲梁"。

    永和宫里,伊尔哈听着琉璃禀报外间的动静,唇角微微扬起。她翻开那本送到各宫的小册子,看见"蹲护躲"三字诀旁画着个戴瓜皮帽的小人——活脱脱是保成那日的示范动作。

    "娘娘,"琉璃小声问,"太子爷真梦见过文昌帝君?"

    伊尔哈笑而不答,只将册子轻轻合上。窗外,几个小太监正忙着给永和宫的博古架钉防倒的铜钩,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伊尔哈内心为康熙的效率点了赞。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山东一个官员突发奇想带着辖区内百姓来了场“地震演习”,被康熙表扬后,其他各地都默默加快了册子的推行速度,也学着做起了演戏,还改进了一下,规定了撤离时间。

    山东巡抚的奏折写得生动——某日清晨,济南城突然锣鼓大作,衙役们挨家挨户喊着"地龙要翻身了"。百姓们按册子上教的,抱头的抱头,躲梁的躲梁,连学堂里的蒙童都乖乖钻到了书案下。最妙的是,那官员还命人用沙漏计时,从第一声锣响到最后一人撤到空旷处,竟只用了半刻钟。

    "这倒是个聪明人。"她指尖轻点邸报上朱批的"甚好"二字,心想康熙这招"太子仁德"的宣传当真立竿见影。

    果然不出半月,各地奇招频出。河南知府把地震童谣谱了曲,让各村社学教孩子们传唱;苏州织造更绝,借着端午龙舟赛的由头,在岸边搭起摇晃的木楼,让百姓演练高楼逃生。连漠北的蒙古王公都派人来讨册子,说要译成蒙文传给牧民——毕竟毡帐虽不怕塌,但草原上的狼群最会趁乱叼羊。

    最让伊尔哈忍俊不禁的是,京郊有个县令为了讨巧,竟把太子说的"三角区"给具象化了——命人在县衙广场立了三个包铁皮的木桩,美其名曰"太子救命柱"。这荒唐主意传到康熙耳中,反倒惹得龙颜大悦,赏了那县令一副御笔题写的"明体达用"匾额。

    娘娘您瞧,"琉璃捧着新制的宫装进来,"内务府连咱们永和宫的帐钩都换成带卡榫的了。"

    伊尔哈抚过衣裳上细密的防震褶,忽然想起现代那句"从娃娃抓起"。转头望去,院里保清正带着昭宁玩"地震游戏",小公主被哥哥裹在棉被里,笑得见牙不见眼。而十阿哥趴在石桌上,歪歪扭扭地临摹着《避震要略》上的插图——画的是个圆头圆脑的小人蹲在桌下,旁边题着"太子曰:护头如护玉"。

    ……

    永和宫的桂花开了,甜香丝丝缕缕渗进纱窗。佟佳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