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982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冬天啦
A- A+
    消息传到民间,顿时掀起轩然大波。茶馆酒肆里,百姓们三三两两凑在一处,议论声此起彼伏。

    "听说了吗?宫里的端嫔娘娘都放出宫嫁人了!"城东米铺的伙计一边碾米一边嚷嚷,"那可是皇上的女人啊!"

    隔壁布庄的王婆子拍着大腿接话:"就是!俺们巷口李寡妇才二十出头,守着个牌坊过得什么日子?"她扯着嗓子喊道,"连娘娘都能改嫁,凭啥不让俺们老百姓的闺女重新寻个好人家?"

    几个正在喝茶的举人听得脸色发青。其中一人刚要拍案而起,就被同伴死死按住:"慎言!没见官府新贴的告示?再说三道四,小心革了你的功名!"

    最热闹的要数西城的寡妇巷。十几个穿着素净的年轻妇人聚在井台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张二嫂把水桶往地上一墩,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裙角也不在意:"俺这就回去跟公婆说,连皇上都准妃子改嫁,他们要是再拦着,俺就去县衙击鼓!"

    连向来保守的私塾先生都改了说辞。李夫子捋着胡须对学生们道:"《礼记》有云''''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但也没说非得从一而终嘛。"他心虚地瞄了眼墙上新贴的《禁缠足令》,又补充道,"圣人都说了,要因时制宜..."

    茶馆角落里,几个衙役打扮的人相视一笑。他们怀里揣着的新告示上,赫然写着"凡寡妇自愿改嫁者,族中不得阻拦"的字样。最底下那个鲜红的玉玺印,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

    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已经是冬月了,冬月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在紫禁城的红墙间呼啸穿行。寒衣节这日,伊尔哈裹着狐裘大氅,独自来到奉先殿。殿内的长明灯在风中微微摇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她先给姑母佟佳氏上了炷香,青烟袅袅中仿佛又看见那个温柔身影。"姑母,"伊尔哈轻声说着,手指拂过牌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皇上近日龙体康健,现在子嗣繁茂,您可以安心了。

    转到仁孝皇后的牌位前,伊尔哈的动作格外轻柔。她取出袖中准备好的木兰花,小心地摆在供桌上。"姐姐放心,"她整理着香炉里的灰烬,"保成前日射箭得了皇上夸奖,那孩子眉眼越发像你了。"香灰突然扑簌簌落下一簇,像是冥冥中的回应。

    孝昭皇后的牌位前供着新摘的白梅。伊尔哈望着牌位上鎏金的字迹,想起那个总是端庄持重的女人。"钮祜禄家的小妹在宫里很安分,"她拨了拨灯芯,火光顿时明亮了几分,"皇上待她...还算宽厚。"这话说得有些勉强,好在殿内并无旁人。

    离开时,伊尔哈在殿门口驻足回望。三缕青烟在殿中交织缠绕,最终消散在梁宇之间。殿外的雪下得更大了,她拢了拢大氅,忽然想起端嫔离宫那日,也是这样的天气。那个素来安静的姑娘,最后回头望了一眼宫门,眼中竟是没有泪光的。

    "娘娘,回吧。"琉璃撑着伞迎上来,"太子殿下说要来陪您用晚膳呢。"伊尔哈点点头,最后一片雪花落在她睫毛上,很快化成了水珠。远处传来昭宁银铃般的笑声,小丫头正带着宫人在雪地里追闹。这深宫里的冬天,似乎也没那么冷了。

    ……

    每年仁孝皇后的忌日,康熙都会独自一人闭门不出,将乾清宫的宫人尽数遣散,只留李德全远远守在殿外。殿内香烟袅袅,帝王对着仁孝皇后的牌位一站就是整日。

    自从伊尔哈那幅素描画像被康熙收走后,康熙的缅怀便有了新变化。李德全曾偷偷瞧见,皇上会小心翼翼地将画像从水晶画框中取出,平铺在御案上,用镇纸压好四角。然后对着画中人的笑靥,絮絮叨叨地说些琐事。

    "赫舍里,保成今日背会了《滕王阁序》。"康熙的手指虚抚过画像边缘,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那小子背到''''落霞与孤鹜齐飞''''时,眼神活脱脱就是你当年的模样..."

    有时说着说着,他会突然笑起来:"你肯定想不到,昭宁那丫头前日爬树摘柿子,被朕抓个正着。"随即又摇头叹息,"伊尔哈总惯着她,朕说几句还要护短..."

    最让李德全心惊的是去年忌日那晚。他在殿外守到三更,忽然听见里头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壮着胆子探头一看,只见皇上对着画像喃喃道:"要是你在,定不会让朕这般为难..."话未说完,竟将茶盏扫落在地。那溅起的碎片划过帝王手指,血珠滴在画框上,被他用袖口慌乱擦去。

    今年忌日前夜,康熙特意命人重新裱糊了画像。

    忌日当天的寅时,奉先殿就亮起了灯。李德全透过门缝,看见皇上正用绢帕仔细擦拭画框,嘴里念叨着:"今儿个天冷,朕让人多备了些银霜炭..."晨光渐亮时,那絮语声渐渐低了下去……

    有时候,帝王的心事只能对着已经逝去的人才能说出口。

    仁孝皇后忌日那晚,毓庆宫的小书房烛火通明。胤礽将宫人们都遣了出去,独坐在书案前,小心翼翼地拆开那封珍藏的信笺——泛黄的封皮上,"保成亲启"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