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982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种痘
A- A+
保定府乡绅争相捐建痘局,苏州盐商包下全城稚子接种费用,广州十三行甚至专程派船来京采购痘苗...李德全捧着账本笑得见牙不见眼:"万岁爷,光闽浙总督献上的种痘捐银,就够修半条黄河堤坝了!"

    康熙站在乾清宫阶前,望着宫门外排队领号的百姓。有个粗布衣衫的妇人抱着孩子不住磕头,怀里婴孩手臂上新鲜的痘痂,在阳光下像枚小小的勋章。

    伊尔哈倚在永和宫的朱漆廊柱旁,手里捧着内务府新呈上的账册,唇角不自觉扬起一抹浅笑。账册上密密麻麻记着各地富户捐银的数目——江南盐商一出手就是二十万两,晋商票号更是包下了整个山西的种痘费用。

    "皇上这手棋下得妙。"她轻声自语,指尖抚过账册上"广州十三行"几个字。琉璃正端着茶过来,闻言笑道:"娘娘是说那些富户抢着送银子的事?"

    伊尔哈接过茶盏,茶香氤氲中想起前日康熙来永和宫时的神情。那时皇上抱着痊愈的保清,状似无意地提了句:"听说扬州有个盐商,为自家三个孩子种痘,捐了座书院。"现在想来,这话分明是说给当时在旁伺候的太监们听的。

    果然不出三日,江南富户们就争先恐后地解囊。伊尔哈翻到最新一页,上面赫然记着"恭亲王门人捐银五万两,求优先种痘"的字样。她不禁莞尔——连皇亲国戚都坐不住了,可见皇上这"价高者得"的主意,着实戳中了那些怕死之人的软肋。

    最妙的是,这些银子转头就被用于在穷乡僻壤设痘局。伊尔哈望向窗外,几个小太监正忙着给新送来的石榴树培土。就像这牛痘之法,终究会从权贵的庭院,蔓延到寻常百姓的家门口。

    ……

    康熙坐在乾清宫的御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份太医院最新呈上的牛痘改良奏报。烛火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殿内的蟠龙柱上,显得格外孤寂。

    "再减三分毒性。"他突然开口,声音在空荡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朕要确保万无一失。"

    李德全捧着茶的手微微一颤,滚烫的茶水溅在鎏金托盘上。他太清楚皇上的心思了——自从牛痘推行以来,那些暗处窥伺太子殿下的目光,比天花病毒更让人心惊。

    太医院院判跪在阶下,额头上的汗珠在青石砖上洇出深色的痕迹:"回皇上,已经试过七种培育法,如今痘苗毒性比最初又降了三成..."

    "不够。"康熙打断他,手中的朱笔在奏折上划出凌厉的一道,"用那个新发现的冷藏法,再试。"

    窗外传来更漏声,已是三更天了。康熙起身走到殿外,望着永和宫的方向——那里,伊尔哈正带着痊愈的保清和纯禧安睡。而东暖阁里,两岁的太子保成在睡梦中翻了个身,小手无意识地抓着锦被,全然不知自己正被多少人惦记着。

    "传旨。"康熙突然转身,眸中闪过一丝决绝,"命太医院再选三十名死囚试种。若此次改良成功..."他顿了顿,声音轻了几分,"开春就给太子种痘。"

    李德全躬身应下,却在退出时瞥见皇上袖中露出的一角黄绢——那是仁孝皇后临终前,为保成绣的平安符。

    康熙秘密派出的侍卫带着明黄谕令,在京城各处寻访与太子同龄的幼童。消息一出,满城哗然。

    "为太子试药?这可是天大的福分!"东城米铺的掌柜抱着自家两岁的儿子,激动得直搓手。那孩子懵懂地含着手指,全然不知自己可能成为改写大清医疗史的一笔。

    太医院偏厅里,三十名幼童整齐排列。他们穿着崭新的棉袄,都是内务府连夜赶制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个虎头虎脑的小子,正学着大人的模样朝御医作揖——他父亲是正黄旗的包衣奴才,听说此事后连夜托关系把孩子送了进来。

    "记住,每日记录三次体温。"康熙亲自查看试种名册,朱笔在某页顿了顿——那上面记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由叔父送来,"这孩子若试种成功,赐他七品带刀侍卫,等他十八岁便可上任。"

    试种第七日,偏厅里飘着淡淡的药香。所有孩子都顺利度过了发热期,正在院中玩耍。那个包衣奴才的孩子举着痊愈的手臂,奶声奶气地对御医说:"等我长大了,也要给太子当哈哈珠子!"

    康熙立在廊下阴影处,望着这群活蹦乱跳的孩子,终于松开了攥紧的拳头。掌心里,仁孝皇后留下的平安符已被汗水浸透。他转身对李德全低声道:"三日后,给太子种痘。"

    永和宫东配殿内,阳光透过新换的茜纱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伊尔哈亲自监督宫人们将殿内收拾得一尘不染,连熏香都换成了安神的沉水香。

    "把太子殿下最爱的那对布老虎拿来。"她轻声吩咐琉璃,又转头对太医道:"种痘刀务必用新制的,在沸水里煮过三遍。"

    殿外传来脚步声,康熙抱着太子缓步而来。两岁的保成穿着杏黄色的小褂,好奇地东张西望。伊尔哈上前行礼,接过太子时,发现孩子的里衣已经换成了柔软的细棉布——想必是皇上亲自挑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