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神情微顿,开口道:“本王,李珣。”
“哦——”沈念之轻轻拉长语调,唇角微翘,似讥似笑,“原来是那位久居藩地、方才调回京中的齐王殿下。”
她眉目懒懒,语气淡漠,却字字透着挑衅与审量。
李珣眼神一凛,定定望着她,像要从她神色中看出些什么,良久才道:“沈念之,看来你的嚣张并非谣传,我一回京便听说了。”
“正是在下,他们所言非虚。”她大方承认,玉盏轻晃,杯中酒液泛出一圈圈涟漪,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李珣眸色微沉,忽而语锋一转:“听说你与你那庶妹皆倾慕于我那弟弟忠王,是否属实?”
沈念之闻言低笑,仰头一饮而尽,素手翻转,玉盏“咚”地落在石案上,清脆一响。
“若你说的是李珩……倒也确有其事。曾有那么一瞬。”
“果然如此。”李珣冷声接道。
她却缓步走近,手杖声轻叩青石,一步一声,似打在李珣心上。
走至他面前,她慢悠悠伸出手,指尖轻挑起他衣袖一角,唇边笑意却已凉透。
“不过——”她眼波流转,声线低沉而魅,“我这人,最是不喜执念。眼下已是移情别恋。”
李珣眉头紧拧,一把挥开她的手,语气冰冷:“放肆。”
沈念之被拍开,却并不恼,反而笑得愈发娇媚,眼尾一挑,语气轻佻:
“这便是放肆了?我不过是仰慕殿下几分风骨罢了。传闻齐王殿下冷面寡情,今日一见,竟也并非全无趣味。”
李珣面色如霜,沉声道:“你仗着沈淮景权重,便可言行无忌?”
沈念之倚杖而立,笑意清浅:“若殿下不悦,大可入宫奏本,请圣人治我一罪,就治我轻薄之罪好了。”
李珣目光如刀,许久未语。
她微微颔首,行了一礼,却极敷衍,既不恭敬也不怯畏,转身便走,衣袍袍摆扫过石阶,檀香、酒意、笑声三味混合。
李珣站在原地,收敛眉目,低声对身后侍卫道:
“此女,虽张扬,然有胆有谋。——将来或许,可为我所用。”
数日过去,晋国公府后苑深处,静得连风声都显得刻意。
一张雕着海棠暗纹的卧榻上,沈念之懒懒斜倚,指尖卷着一缕乌发,百无聊赖地绕了两圈,又随手放开。她站起身,拨了拨窗边风铃,听风声拂过铃舌,叮叮几响,却终归寂寥。
案几上摊着一本话本,她翻了两页,便觉得腻了,眉头轻蹙,将其掷在一旁。
屋中静极,连一点人影都没有,仿佛连回音也不愿回应她的存在。
她身着一袭淡青襦裙,光着脚踩在竹席上,走至桌前,漫不经心地把玩着那只瓷白药瓶。瓶底刻着“玉门”,正是苍晏所赠。
这药倒是好用,她的旧伤已经好了个七七八八。只是那人自与顾行渊一道查案离去,已数日未见,竟连封短笺也未送来一封。
沈念之默了会儿,指腹摩挲着药瓶口沿,忽然“啧”了一声,将瓶子搁回原位。
这几日,她连酒都懒得沾,手指早痒得发紧。
她眼角一撇,看向院中石榴树。树下落英稀疏,枝头的果子半红未熟,风一吹,枝叶轻摇,倒也腻味得很。
“真是——闷死了。”她低低咕哝。
片刻后,她唤人将院中收拾一番,搭了投壶架,又换上一身轻便短襦,束了个利落的高髻,从柜中取出几支雕花箭矢,打算借投壶解闷。
沈念之走出屋,眼神扫过几只铜壶,忽然唤了一声:“你,过来。”
婢女春桃心头一紧,躬身应道。
“把这壶拿着,举高——举过头顶。”
春桃脸色一白,犹豫了瞬,还是听命而行,跪坐在软垫上,将铜壶高高举起。
沈念之抬手,眼神并未真正看壶,反倒似是在射什么心中烦意。
“咣——”
箭失偏了,铜壶边沿一震,险些砸中春桃额头。
她吓得身子猛地往旁侧一歪。
“你躲什么?”沈念之收手,语气凉薄。
春桃忙跪下磕头,声音发颤:“小姐恕罪,奴婢、奴婢不是有意的……”
沈念之眉尖一拧,不悦道:“怕我砸着你?那便别在眼前碍事,滚到外头站着。”
春桃战战兢兢地退到廊下,刚走出两步,便有个小丫鬟迎上来,满脸担忧地低声问:“你没事吧?是不是又惹小姐不高兴了?”
春桃摇了摇头,神色郁郁:“倒也没罚,只是……让我滚远点。”
两人并肩坐在花架下角落,声音低低地咕哝着,不觉越说越多。
“其实咱们小姐也不算真坏,就是脾气差了点,说话不好听罢了。”
“这倒是,时不时还赏东西。我记得那次流萤姐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