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77518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李老师
A- A+
    李和铮一手拎着沉重的电脑包,一手端着泡着了陈皮西洋参养生茶的保温杯,一瘸一拐地穿行在赶课的学生中间。

    北方的寒假结束在还不温暖的时候,寒风依然萧瑟,长走廊的窗外满是尖锐的枯枝。

    李和铮虽说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前些年驻扎在非洲和中东,习惯了热带雨林气候的潮湿和热带沙漠气候的干旱,乍然回到会吹季风的寒冬里,只觉得膝盖上的旧伤快被冻成老寒腿。

    新闻传播学院也算半个艺术类学院,走廊上来往的学生们各个儿朝气蓬勃,很多人都穿着李和铮看不大懂的新潮服饰,知晓“亚文化”和亲眼见到并理解它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混在这些孩子里,穿一件旧旧的黑色羽绒服、一条洗的发白的牛仔裤的李和铮,实在是格格不入。189的身高扛摄像机的时候很好用,这会儿就显得人高马大不聪明,又因为一条腿瘸,脚步受力不均衡,大头靴厚实的靴底在走廊中咣咣响。

    但李和铮实在是无暇顾及这些孩子们林林总总的目光,翻手腕看表,距离打铃还有一分钟,他从走廊这头走到那头,没看到自己应该去的教室,才发现自己少上一层楼。

    让一个瘸子狂奔起来不太现实,李和铮只能认命地接受这个事实:32岁了,回母校任职选修课讲师的第一天,迟到了。

    真是呆得令人发指。

    好在大二的学生们还远远不到“被学业压力搞得很老实”的时候,再加上他这门归属在《国际新闻传播》课程下的《战地报道实务》,是这学期刚开的新课,选修课等于水课等于混学分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何苦与学生们互相为难。

    因此,也有几个孩子和他一起在迟到四分钟后一起进教室,学生仰头发现他是老师,格外尴尬地赔笑打招呼说“老师好”,缓解了他一些尴尬。

    不尴尬了的李和铮瘸着迈上讲台,把电脑包duang上讲桌,放下杯子,拉开羽绒服的拉链露出里面的黑色圆领毛衣,抬头对上一张张年少且明亮的脸,定了定神,轻轻地舒了口气。

    “嗨。”很不老师的开场白,他一只手下意识地抄进牛仔裤的裤兜,习惯性地让有旧伤的腿不受力,身子一歪,站得很是潇洒。

    大约是孩子们颇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许多人都像小狐獴一样坐直了身。李和铮第一次站上讲台,迎上这种关注,感到那么一捏捏的满足。

    他倒是自己知道自己长得还不算赖。他老娘是个混血美人,给了他四分之一雅利安人的血统,比亚裔的轮廓深,眉骨高鼻子挺睫毛长,一双眼珠儿像有病似的发铁灰。皮肤也是,学生时代白得吓人,光看造型,挺受欢迎。

    不过在赤道国家待了几年后,他证明了这世界上没有晒不黑的皮肤。高眉骨保护了他眼睛没被流弹碎片炸瞎,卡在上面留了道疤,换了个断眉,有点野。

    ——两鬓有早白发、端着保温杯的年轻叔叔再野也野不到哪儿去。

    李和铮环视一圈学生,冲他们笑笑,简单做个自我介绍:“我叫李和铮,你们愿意的叫老师,不愿意的叫老李,都可以。咱一周见一面,周周都见面,希望能相处和睦,我不为难你们,你们也别欺负我。”

    天呐,这么一个人高马大的男人说这种话,好多人抿嘴偷笑。

    有消息灵通的主动举手提问:“老李,听说您原来是战地记者,是真的吗?”

    同学们小面积地哗然,李和铮点点头,承认了:“行,你还挺有触角的,以后就业不往娱记方向走吧?”

    “开玩笑,狗仔多挣钱啊!”

    大家哈哈一笑,气氛放松下来,看起来没什么攻击性的年轻叔叔总是受欢迎的,何况“战地记者”四个字的含金量勾起了这群孩子们的兴趣,一个个都巴巴儿地望着他,七嘴八舌地“哇”来“哇”去。

    李和铮在这些注视下掏出巨大的电脑,又duang一声,继续掏,掏出来的证件都举起来展示:“我在咱们学校时的学生证,我是老师哥了,我读的时候咱院还只是新闻系。喏,我记者证。还有这个,战区准入许可证,看看。”

    这回大家真是沸腾了,谁说这课水了?纷纷身子前倾,老师长老李短的,你一句我一句地,李和铮一个字儿都听不清楚。

    他打开电脑,冲他们摊手,笑得很是无奈:“劳驾,哪位帮我接一下这个投屏?”

    很快,投屏上放了一个极简的ppt,纯粹的白底黑字,显得战地报道这几个字格外有分量,配上眼前这个真实地进出过战区的记者老师,整个教室里不由地升起一阵肃穆,大家都安静下来。

    最闲适的还是李老师本人,他撑着讲桌站,外套脱掉毛衣袖子也撸起来,露出一截肌肉紧实的精壮小臂。小臂比脸白,上面有弹孔圆形疤,也有长长的刀疤增生虬结着,实打实的从枪林弹雨中活着出来的痕迹。

    ——坐在第一排的两个男生都不由自主地往后撤了撤身,雄性的圈地排他意识是本能,这会儿都感受到了沉淀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