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朱元璋和他兄弟们开完会以后,晚上就和马秀英商量了这件事。
俩人商量了很久,朱元璋是主张先不带马秀英她们,毕竟这决定下得仓促,离开后前途渺茫,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危险,更何况带着家眷在身边也多了些不便。
马秀英有些为难,她知道朱元璋的顾虑,只是如果自己留在濠州,郭天叙会时常来骚扰不说,还不知道朱元璋这一去要去多久,自己要在这里一直等吗?一时间有些沉默。
周舍一听警铃大作...不行啊!她们可不能留在这里,好像郭子兴后面也活不了多久,那如果马秀英没了靠山,自己也会跟着陷入险境!
于是周舍在二人沉默的时候见缝插针的说了句“要是爹以后当了大元帅,这里的元帅用咱们要挟爹怎么办...”
这句话虽然藏了周舍的私心,但也确实说到点上了。
朱元璋一想,确实有些道理,虽然带上家眷会麻烦一些,但是如果自己真打出一片天地,那不是给人留了个大把柄攥在手上...
这样一想,朱元璋当即衡量了一下,觉得还是一起走更妥当,当下豪气道“成,那咱带着你们一起走”。
马秀英哪能不明白朱元璋的取舍,也就没再开口。
朱元璋第二日便去了军中和兄弟们说了,让他们也把自个家人都带上。这些个人大多穷苦出身,多是孑然一身,少数家境好点的也是年少还未成家,只有其中有个叫耿再成的媳妇早逝,留有一对幼儿。
自从决定离开濠州,马秀英和郭宁莲她们每天都没停下的赶制冬衣,一刻不闲着,朱元璋让周舍上午的读书写字也改成了操练。
原来的那个教官也变成了名单上那二十四人轮流....强度一下子变大了,周舍真是苦不堪言啊!
主要是那群未来的牛人,刀枪棍棒的各个使用的兵器不同,每个人来时各教各的,毫无章法的直接输出...面对野蛮暴力,周舍既不敢顶撞又不敢不练,每天龇牙咧嘴的努力适应...
他们还当周舍分外喜欢自个儿。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朱元璋筹备差不多了,在腊月二十几的时候去向郭子兴提出了自己的去意。
当然,话还是要说的漂亮一点的!
朱元璋委婉的说了以下原因:首先是“现在濠州城里头目众多,郭子兴手下人马也不少,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也不少”。
其次是“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也能独当一面了,自己也应该交出兵马给他们”。
最后是“自己出去单干,如果干的好,以后也当是给义父召集人马,干的不好大不了再回来”,反正大饼先画着。
郭子兴在意的可不是这些,因为之前所得的那几百人可是朱元璋募回来的,这如果朱元璋要走,也把那些人带走了可怎么办,眼下正是你争我夺的时候,少几百人可不是小事,所以一时间郭子兴皱眉不语。
朱元璋等了一会儿,见郭子兴不开口,突然想到还有个事没说,这才把自己想要的人名单递了上去,随后开口道“义父,孩儿这次离开不带兵马走,只是把上次回去募兵时跟咱来的儿时玩伴带走即可,义父能再给些马匹粮草也就够了”。
他这么一说,郭子兴勉强能接受了,但是还是说要考虑一下,朱元璋只得先回去了。
郭子兴是犹豫的,他知道朱元璋的勇猛,但是架不住有人想赶朱元璋走啊,这人就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他可是早就想尽各种方法,一直也没能把朱元璋挤兑走,这下可高兴了,人家自己提出要走了,那还不赶紧去他爹那边使劲啊。
经过郭天叙的努力,三日后郭子兴同意了朱元璋的离开,同时还给了朱元璋一些马匹和粮草物资。
这天周舍正在苦哈哈的练刀,看门外有小兵牵了几匹马进院里,小兵向马秀英禀告了这是朱元璋交代送来的,马秀英让秋菊帮衬着将马拴在了院里,那小兵就告退了。
周舍刀也不练了,扔下刀来到了马旁,这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着马,这些马儿打着响鼻,很乖的站着,身上的毛发油亮。
周舍不由得发出了赞美“这马可真漂亮啊!!!”
片刻,身后传来悠悠的一句话“你一直也是这样喊咱的?”
马秀英早就觉得每次周舍喊她的时候都怪怪的...今天终于知道怪在哪里了...周舍喊的马和妈完全不是一个字!
周舍下意识的捂嘴也来不及了,石化了片刻才转身悻悻的开始“狡辩”...
只见她乖巧的说到,自己是因为马秀英这么年轻长得又好看,才比自己大十三岁,当姐姐差不多,喊妈把她喊的老气横秋的,实在不合适...才自做决定那样喊的...
马秀英听她巧舌如簧的一通解释,三分有理,七分胡扯的也不由得乐了,随即白了她一眼道“那我也和它们一样?”
周舍大摇其头道“当然不一样,你是马...它们是马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