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6679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元稹(9)
A- A+
    【现在我们进入元稹最大的污点:勾结宦官。

    没错,后人对元稹人品有所评价要么是先了解绯闻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的经历,要么是根据史书记载给他安上“先正后邪”的帽子。这里“先正后邪”中的“邪”指的就是勾结宦官、因私废公。至于李贺什么的事情,毛毛雨啦~

    没有人在意元稹拜相前那流传了一千多年的通州“元九登高节”,也没有人在意元稹罢相后当同州刺史,同州百姓为他立了生祠。

    当然,这里大家就要问了:元稹勾结宦官,这件被《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记录的事情,居然是假的吗?

    对,是假的。

    这些书里对于元稹勾结宦官的记录都有很严重的逻辑问题。】

    “勾结宦官?”两个时空的元稹不愧为同一个人,竟然在同时露出了惊讶、厌恶与不屑并存的表情。

    宪宗朝,元稹刚刚被母亲教导了一遍为人处世,又骄傲着自己一生坚守正义,却骤然听到这样一个荒谬的消息。

    未来的事无从得知,但他可以保证,他为大唐百姓的心是诚的,此心不可转圜。他以后绝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和宦官内外朝勾结,结党营私。

    文宗朝已经不再年轻的元稹和当年的李景俭一样借着酒意骂了一顿。他晕乎乎的脑袋先听到对他坚守的褒扬,正要感动的流泪呢,却马上被砸了这么一个大锅。

    他指着自己问白居易:“我?宦官?”

    他忘记了自己额前头发已经稀疏,费劲扒拉了一下自己的额头,最后指着头上的疤痕:“乐天,你说后人是不是不知道这疤是怎么来的,才这么敢说?”

    他没有忘却那个雨夜,敷水驿外,雨水混着血水刺痛他被宦官无故鞭打出的伤疤。

    白居易也没有忘记,那个夜晚元稹是怎么满身是血的来“叨扰”他,以及那天以后元稹是怎么样失魂落魄地被贬出京城。

    和长庆二年宰相出京一样,无处伸冤。

    “微之,后人有病。”一向温和的白居易这么说,“百年之后不可见,只先看着这山水吧。”

    “山水辜负不了你。”

    那边百姓们纷纷祈祷遇上一个元稹一样的好官暂且不提。

    停顿一下,天幕上显出一段简短的文章。

    “荆南监军崔潭峻甚礼接稹,不以掾吏遇之,常征其诗什讽诵之。长庆初,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词》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对曰: ‘今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

    【细分元稹勾结宦官这一谣言,我们又能分出“宦官崔潭峻引荐入朝”和“阻挠裴度平叛河北”两部分。我们就简称它们“崔潭峻案”和“藩镇案”,现在我们来一起查案。

    先查崔潭峻案。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年间,是记录元稹勾结宦官的三本史书里年代离元稹最近的。但它记载崔潭峻引荐的那短短五十字就能找出三个漏洞。

    第一,元稹归朝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在元和十五年,而不是文中的“长庆初”,有元稹所作的诸多制诰佐证。

    第二,唐宪宗晚年宫变,崔潭峻被归入“元和逆党”,死后几十年仍被清算,剖棺戮尸。可见崔谭峻参与了这一宫变,并成功扶持了唐穆宗。

    但《旧唐书》写崔潭峻长庆初回朝,难道是他在长庆初参与了元和末的宫变,或杀了已经死了的唐宪宗?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时光机器,死人也不能再死一次。所以崔潭峻归朝应该在元和末,而不是长庆初。】

    李纯立即下令在宫里查这个叫崔潭峻的人。

    宫中范围小,查找迅速,也不用担心这个崔潭峻换了名字逃亡。

    这可是他的杀身仇人,找到以后直接杀了只怕还便宜了他呢!

    可惜他在宫中寻找那陈弘志和王守澄,不知是没入宫还是怎么的,竟然找不到这两个“元和逆党”。

    好在这两人弑君恶行没被天幕广布天下,未来应该还会以真名入宫。

    这就方便他复仇了。

    被贬朗州的永贞党人刘禹锡刚作了《武陵书怀五十韵》,正要塞进信封里寄给柳宗元,却听到好友叫他的声音。

    “梦得,你看这最后一句‘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像不像你登上高原眺望长安,在为圣人被杀鸣冤?”

    刘禹锡先是背后一凉,以为这刚在朗州结识的人要告他一状讽刺新帝冤杀先帝。

    因为武陵有另一个名字——义陵。

    这是项羽杀义帝楚怀王的地方,武陵人为怀王叫屈被杀,却引得全郡人披麻缟素,为武陵人哭冤。自此武陵就多了义陵这一个别称。

    这项羽杀怀王,如果被影射成新帝杀先帝,那他在本朝的政治生涯大抵就此宣告结束了。

    刘禹锡慢慢抬头,直到看到了友人那清澈无辜又带着纯然好奇的眼神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