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65982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孤烟望蘅(十四)
A- A+
    义姁想起下午申时还要去萧府给萧衍施针,自己总不能花这个脸去,便趁着江禄去送药的功夫,去找负责药室的医侍拿了涂抹的药膏,因为尚不知致敏源,只随意拿了几个常用的药膏涂涂。

    自上次册封礼之后,义姁就不大在太医署见到郑守业,心中也落得个清闲,若是他在,指不定又要做出什么幺蛾子。

    午膳前,江禄就送完药回来了,并顺利取到了公主殿中的小人俑和经文。义姁忙放下手中事务,与他一同关入房中,看那物证去了。

    如今昭阳殿守备森严,东西并不容易带出,又无法如实告诉王婕妤,江禄只好送完药后,趁乳母不注意,偷偷将人俑和经书放入随身携带的篮子之中。

    案桌上的三俩小人俑和经文静静地摆放着,义姁隔着绢布一一拿起嗅了嗅,什么异味都没有,她朝江禄摇了摇头。

    江禄走上前一步,俯身凑近看了看陶人俑和经文的表面,而后去院外寻来一小陶碗和些许枯木枝。将枯木枝平铺在在碗底后,又取来义姁床头的灯盏下的灯芯,点燃后移向了碗中枯枝。

    碗中登时迸出星火子,冒出不小股股浓烟。义姁看出江禄是想用火灼嗅味法。此法不仅可以快速辨认出所灼烧之物的用材,还可以辨别出其间任何杂质的气味,的确是个好法子。不过因为是灼烧,所以本身在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物质,所以有且仅有一次机会。

    她望着案桌上那些做工精巧、活灵活现的人俑,担忧道:“这些都是公主贴身玩物,若是烧了,便再难退还回去。”

    江禄宽慰道:“放心吧,宋义姁。这些都是可能暗□□源之物,就算是还回去,昭阳殿也不会收的。”

    闻言,义姁这才放心的点了点头,抬手将其中一个陶俑拿起来递给了江禄。

    “你嗅觉好,多注意辨别。”说着,江禄便将第一个陶俑丢进了满是火焰的大碗中。

    刚落入火焰中,陶俑便压灭了近一半的火苗,传来“噗噗噗”的火焰声。陶俑是黏土所制,所以并不会燃烧,只是压着火苗的那一面被烧的焦黑,传来一种似泥土被烤焦的特殊气味。而这种气味是黏土被灼烧时特有的气味,恰好证明此小人俑中并无他物。

    又扔进第二个,第三个,可都是同样的黏土焦味,并无其他异常。

    直至江禄最后将经文丢入火焰中,义姁才嗅出一丝不一样的味道。经文写在木渎上,按理说,木头燃烧时通常会产生一种焦糊味,同时伴随着淡淡的木香味。可除此之外,义姁还问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类似羽毛和头发燃烧的气味。

    义姁刚开始学火灼嗅味法时,总是误打误撞点着自己的头发,可她又嗅的太入神,眼睛注意不到,便只能靠嗅觉来识别,久而久之便对这种气味十分敏感。所以即便是极其的细微,她也很确定,这种味道绝不属于木头燃烧的气味。

    “快停下,”她沉声道:“这经文有问题。”

    江禄闻言,瞬间扑灭了火苗。只见缓缓飘起的白烟中,被烧的焦黑的枯树枝上,黝黑的经书已经看不清字迹。

    “有何问题?”说着,他便走到门口打开了门窗,屋内烟气顿时散了一大半。

    义姁摇了摇头:“我只能嗅出其间有一种不属于木头燃烧的气味,但并不能判断出到底是何物。”说着,她又微微俯身,看着案桌上那还未曾灼烧的经文 。

    经文表面光滑,还保留着木头原本的脉络,字迹也清秀整洁,实在叫人看不出什么奇怪来。但这世间经灼烧之后表现出是如羽毛灼烧气味之物,实在是太多。动物羽毛、外壳,羽毛、毛发,又或是花粉,根本无法确认。

    想到这,义姁忽然灵机一动:“对!粉末,一定是以粉末的形式藏在木渎之中!”说着,她便再顾不得其他,径直用双手拿起经文,便上下左右地端详着。

    “你这是作甚?”江禄见状,忙冲上来将她手中的经文抓了过去,“都确认有问题了,还敢拿,你的脸是不想要了吗?”

    义姁却顾不上江禄的狠话,急问:“江禄,你可知宫中经文大多是何木头所制作?”

    江禄想了想,道:“应当大多是杨木吧,我未曾注意过。”

    义姁未曾来得急回话,便径直跑到床铺旁,在枕头旁堆砌的一堆书册中翻出一本,才跑了回来。她将手中《宫则》对着江禄,声音清越道:“这是许医令给我的经册,是少府亲制,代表的乃是官家所用木材,正是柳木。”

    江禄细看一眼,接过话茬儿:“不错,柳木色白且质轻,能够较好地吸收墨汁,便于书写,大多用于官家文书与奏章与后宫用度。杨木次之,太医署用之。”

    义姁点了点头,又指了指案桌上的经文,蹙眉沉声道:“但这些木渎,颜色发黄褐,显然并不似是官家规制。”

    江禄心中一惊,看着宋义姁深沉的眼眸,便知她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那是什么?”他问道。

    义姁一字一顿道:“是柏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