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64806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第 5 章
A- A+
    大三开学第一周,卞瑜的课程表就已经排得密不透风。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导论……每周还要抽出两个下午去教授办公室做助研工作。她的笔记本扉页上用红笔圈出了几个关键日期:9月15日保研政策说明会,10月8日专业八模考试,11月20日学术论文答辩。

    "你确定不试试北京的学校?"林嘉嘉嚼着口香糖,翻看卞瑜整理的保研院校清单,"你的绩点够得着P大边缘了。"

    卞瑜正在修改一篇关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课程论文,闻言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秒:"上海挺好的。"

    "为了那个贺怀瑾?"林嘉嘉敏锐地追问。

    "早翻篇了。"卞瑜轻笑一声,继续敲打键盘,"单纯觉得上海更适合我。北京太干,我会流鼻血。"

    这是实话。大三的卞瑜已经学会用理性分析替代感性冲动。P大的确是中国的顶尖学府,但上海高校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同样出色,而且更贴合她的职业规划——她想进上海的跨国企业或国际组织,在这个熟悉的城市,年轻的包容的城市,才是她未来该打拼的地方。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妈妈发来的微信:"瑜瑜,保研材料准备好了吗?需要家里开什么证明及时说。"

    卞瑜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父母对她选择留在上海的决定表示支持,甚至有些如释重负——作为独生女,离家近总是好的。

    窗外下起了小雨,打在红楼的红砖墙上。淅淅沥沥,冲刷在她的心上,咸咸的涩涩的,混杂着青草味。

    保研政策说明会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教室里挤满了大三学生,空气闷热而凝重。卞瑜坐在中间排,认真记录着教务处老师说的每一个字。

    "综合测评包括学业成绩、科研能力、社会实践三部分,占比分别为70%、20%、10%。"老师推了推眼镜,"有国家级竞赛奖项或核心期刊论文的同学,可以额外加分。"

    卞瑜核对了一下自己的材料:绩点3.87,专业排名第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两篇普刊论文,一篇待发的核心期刊论文;还有三年新闻社副社长的经历。唯一欠缺的是国家级奖项。

    "下个月有个''''中华杯''''全国翻译大赛。"会后,导师王教授叫住她,"一等奖可以加5分,你要不要试试?"

    卞瑜毫不犹豫地点头。回宿舍的路上,她下单了三本专业翻译教材,并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两小时笔译,一小时口译,周末模拟实战。

    林嘉嘉看着她贴在墙上的计划表直咂舌:"你这是要修仙啊?"

    "你变了,瑜瑜。"林嘉嘉递给她一杯冰美式,"大一时连举手发言都不敢。"

    卞瑜接过咖啡,笑了笑没有说话。她确实变了——不再是被动等待机会的旁观者,而是学会主动争取的参与者。这种改变潜移默化,却真实存在,就像海岸线的缓慢变迁。

    翻译大赛的初赛在线上进行,要求四小时内完成一篇文学翻译和一篇商务合同翻译。卞瑜选择了图书馆的独立研习室,关掉手机,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

    文学选段恰巧是一篇关于海洋的散文,作者用繁复的意象描绘了月光下的海浪。卞瑜翻译到一半,突然想起了高中时那本蓝色笔记本扉页上抄写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时的她,满脑子都是遥不可及的少年和自以为刻骨铭心的暗恋。

    商务合同则枯燥得多,充满了艰涩的专业术语。卞瑜凭借在跨国公司实习的经验,准确地处理了"force jeure"和"arbitration clause"等条款。完成提交后,她才发现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初赛结果在一周后公布,卞瑜顺利进入复赛。复赛是现场笔试加口试,地点在复旦邯郸校区。那天早晨,她穿上熨烫整齐的白衬衫和藏青色西装外套,头发扎成干练的马尾辫。

    "加油!"林嘉嘉往她书包里塞了一盒薄荷糖,"紧张时就吃一颗。"

    复赛的题目比初赛更难。口试环节,考官模拟了一场商务谈判,要求她现场交替传译。卞瑜的手心沁出冷汗,但声音始终平稳。当她说出"win-win solution"这个短语时,看到考官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回学校的公交车上,卞瑜疲惫地靠在窗边。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新闻社的学妹发来的消息:"学姐,下周校庆需要你帮忙拍一组照片,可以吗?"

    她回复了一个"好"字,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学姐"——可靠、能干、值得信赖。这个认知让她心里泛起一丝暖意。

    十一月初,卞瑜同时收到了两个消息:翻译大赛一等奖和贺怀瑾保研直博的消息。

    前者是正式邮件,附带着获奖证书扫描件;后者则来自沉寂已久的高中同学群——有人转发了一篇北大官网的报道,贺怀瑾作为元培学院优秀学生代表接受采访,照片上的他穿着深蓝色西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