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实验室操作一台精密仪器。
卞瑜保存了获奖邮件,顺手把高中群设置了免打扰。她现在已经能够平静地看待贺怀瑾的消息,就像看一则普通的校友新闻。那个曾经让她心跳加速的名字,如今只是一个遥远的符号,代表着一段青涩的回忆。
保研综合排名公布那天,卞瑜以0.5分的优势超过了刘畅,位列专业第一。王教授高兴地拍着她的肩膀:"复旦和上外的高级翻译学院随你挑,推荐信我已经准备好了。"
"我想去复旦。"卞瑜说,"他们的会议口译项目更适合我。"
"明智的选择。"王教授赞许地点头,"北京虽好,但留在上海真的很适合你。"
走出教学楼,秋日的阳光洒满校园。卞瑜深吸一口气,给父母发了条语音:"爸,妈,我拿到保研资格了,应该能去复旦。"
妈妈的回复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太好了!周末回家吃饭,给你做糖醋排骨!"
卞瑜笑着收起手机,突然想起大三开学初的那个雨天,她对自己许下的承诺——不再为虚幻的执念放弃现实的机会。如今看来,她做到了。
确定保研复旦后,卞瑜的生活节奏并没有放松。她开始在一家翻译公司实习,每天早出晚归,处理各种商务文件和会议纪要。公司位于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从窗户望出去,黄浦江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缎带。
十二月的某个周五,公司接了一个紧急项目——为一家法国化妆品品牌翻译新品发布会的材料。卞瑜和另外两名实习生被留下来加班。
工作到晚上九点,主管终于放他们离开。电梯里,小林提议去附近的小酒馆放松一下。卞瑜本想拒绝,但看着两个同事疲惫又期待的眼神,还是点了点头。
酒馆藏在一条小巷深处,装修成复古的巴黎风格。卞瑜点了一杯"French 75",小口啜饮着金酒和香槟混合的清凉液体。同事们聊着各自的未来计划——小林想去联合国实习,另一个男生打算申请美国的研究生。
"卞瑜呢?"小林问,"复旦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可能继续做商务翻译,或者去国际组织。"卞瑜转动着酒杯,"上海机会很多,我想留在这里。"
"不考虑北京吗?外交部、新华社什么的。"
卞瑜摇摇头:"上海更适合我。"她顿了顿,补充道,"这里有我习惯的生活节奏,熟悉的街道,还有..."她想起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离家近。"
回宿舍的地铁上,微醺的卞瑜靠着车窗,看着窗外流动的灯光。高中时,她曾以为追随某个人去某座城市才是爱情的证明;现在她明白,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才是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寒假前夕,卞瑜整理宿舍时,再次翻出了那本蓝色笔记本。钥匙依然躺在字典里,但她已经不记得上次打开它是什么时候了。
犹豫片刻,她还是用钥匙打开了小锁。纸张散发出淡淡的霉味,那些曾经让她心跳加速的文字,如今读来竟有些陌生——"他今天穿了黑色外套,走过我们班门口时看了一眼窗外的梧桐树";"听说他数学竞赛又得奖了,真厉害啊"。
最后一页记录着疫情期间的短暂重逢,以及得知他有女朋友时的心情。卞瑜轻轻抚过那些字迹,像抚摸一个遥远的梦。
2022年12月15日,保研复旦尘埃落定。上海将成为她未来至少三年的家。
合上笔记本,卞瑜没有重新上锁。她把它放回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和其他笔记本并列——它不再是一个需要隐藏的秘密,而只是众多成长见证中的普通一员。
窗外,冬日的阳光穿过梧桐枝桠,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卞瑜打开电脑,开始修改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屏幕右下角的日历显示,距离研究生入学还有九个月。
足够她读完书架上的专业书籍,完成翻译公司的实习。对了,复旦的MTI学费很贵,她要留在上海接家教打工,赚一些学费,能减轻一些复旦就减轻一点吧。女孩们总是这样,提早成熟懂事,道德感让她们常觉内疚。
手机震动起来,是林嘉嘉发来的消息:"晚上去外滩跨年吗?据说有灯光秀!"
卞瑜回复了一个"好"字,然后打开衣柜,开始挑选衣服。她决定穿那件新买的白色大衣——沉稳又不失朝气,正适合迎接新的一年,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