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纪家三房人听到小四小五的话,非但没有放心,反而更加发愁。
孩子们为家里着想是好事。
可,可不能勉强啊。
说实话,全家都接受了这个结果,无非是蛰伏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他们沉得住气。
“所以这考试情况,到底如何,快报上来听听。”大房卓夫人才不管有的没的,她就是想知道儿子的情况。
四月二十五,博学馆四书堂,巳时开始考试。
比的是什么,不用再多讲。
参考的共计三十六人,四书堂三十三人,加上备考堂三人。
考试开始的第一个时辰,多数人还坐得住。
要说平日里,大家都在认真学习,四书的第一本《大学》更是背得滚瓜烂熟。
可真坐下来默写,却有点不一样?
这就跟写数字一样,让你从一写到五百,看着好像很简单,而且自己绝不会记错。
但真落笔写的时候,绝对会有错漏。
这么高强度的默写比的不光是记忆力,还有耐力跟体力。
四书堂的学生们,都是十二到十八之间。
年纪大点的还好些,十二三,十三四的,写了一个时辰,便开始错漏百出,脑子犯迷糊。
所以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之后,就有半数学生离席。
他们知道,自己再写,也写不出什么了。
等出了考场,众人下意识道:“霆哥说,让我们不光要背,每日还要抄书,难道就是这个道理?”
抄书可以静心,大家都明白。
可就是静不了心,根本抄不下去啊。
众人面面相觑的。
发现第一拨出来的同窗,几乎都是每日计划没完成的人。
时间到了午时正刻,也就是十二点。
考场又出来一批学生。
往年考一个半时辰,考试结果基本就见分晓了。
可今年那考场里,还坐着九个人。
分别是备考堂的三人,郑家的郑勋跟郑永生。
还有纪霆,纪阳,纪风,以及冯长庆。
这九个人的位置,也堪称泾渭分明。
郑家的几个人坐在右侧,纪霆为首的坐在左侧。
就看谁先撑不下去。
冯长庆最先抬头,揉揉脖颈。
考试之前,霆哥跟他说:“不要抬头,一口气写完,能写多少是多少,万不可分心。”
他也确实在埋头写,不管身边什么动静,反正写就对了。
这一抬头,怎么考场没剩几个人了啊。
监考夫子看他动作幅度大,开口道:“冯长庆,你这是怎么了?”
“没,没事。”
其他人都看了过来,冯长庆更不自在。
还看到窗外其他同窗。
冯长庆摸摸头,继续默写。
一个半时辰内,他已经写了四千多字,刚刚默到论语的后半本。
不回神还好说,这一分心,冯长庆把论语默完,也就再也写不下去了。
快两个时辰啊!
就坐那默写,实在太折磨人了。
就算原本会背,此刻也会卡壳啊。
冯长庆出考场没多久。
郑勋跟郑永生也走了出来,两人满头大汗,本来想继续写。
毕竟纪霆都没出来,他两个弟弟也没出来,凭什么自己要出?
可他们真的写不下去了,又累又饿,脑子成了浆糊。
夫子看着他们后面的字迹,直接道:“这几句全错了。”
两人低着头,从考场灰溜溜出来。
让他们两个高兴的是,纪家的纪阳纪风也跟着出来了。
只有纪霆!
还在考场里强撑!
这会都午时末了!
他还在里面装什么!
可大家又知道,监考的夫子来回巡查,倘若纪霆在乱写,肯定会被赶出来。
就跟郑勋,郑永生一样。
偶尔有错漏没什么,错处太多,夫子就会直接收卷。
那就是说,现在考场里还剩的四个人,依旧在有条不紊默写,而且写得还很准确。
备考的三个人就算了。
纪霆凭什么啊。
郑勋咬牙道:“现在也不过默到孟子而已,要说《孟子》谁不会背?无非是默不出来罢了,有本事,把四本全都默完!”
郑勋这话说是颠三倒四,颇有些神志不清的感觉。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
四书堂的学生,哪怕是早就出了考场的学生。
如果让他们背诵文章,其实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