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47866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尾声:归乡淬火
A- A+
    第一小节:蜀道铁令

    2004年谷雨,金堂县招商办的红头文件拍在工棚铁皮桌上,“清江镇中心小学迁建工程”的烫金字映着谭的隆磨破的安全帽。张总敲着文件边角:“老谭,老家的活儿,接不接?”

    眼光的余光里,老谭看见文件附件上的校舍图纸,梁柱节点画着熟悉的“老谭卡”符号——那是他1998年写给镇政府的技术方案。虎娃凑过来,工装口袋里掉出半块从深圳带回的蚝壳:“隆哥,咱施工队要回老家扎钢筋了嗦?”

    BP机突然震动,是女儿小琴的短信:“爸,成都初中的借读名额满了。”他摸着手机里存的“焊点记忆墙”照片,晒谷场的钢筋门楣在春雨中泛着青光,突然想起母亲说的“钢筋扎在故土,根就稳当”。

    “接。”他的犁铧尺在图纸上敲出声响,“把在深圳攒的‘人机协同绑扎法’带回去。”

    第二小节:荒田锈骨

    清江镇的荒田上,施工队遇见的第一根钢筋是生锈的废铁——镇政府采购的“低价钢筋”,锈蚀率超过国标。老谭蹲在田埂上,看铁锈混着故乡的红土,突然想起1992年玉林小区的第一根钢筋,也是这样带着城市的陌生感。

    “隆哥,这钢筋弯都弯不动!”老吴掰着钢筋骂娘,焊点迸出的火星子惊飞了田鼠,“比咱在香港扎的英标钢筋差远了!”

    村小的破教室里,小琴正在整理转学材料,班主任的钢笔在“户籍不符”处画了个红圈。她摸着书包里的贝壳尺,尺身的珠江口细沙已换成金堂的红土,突然听见窗外传来父亲的吼声:“钢筋锈蚀率超5%,必须退换!”

    第三小节:田埂尺魂

    晒谷场的临时加工厂里,老谭用竹篾扎成筛子,裹着河沙打磨钢筋:“跟咱老家筛谷粒一个道理,沙子磨锈,不伤钢筋骨。”耿世好往河沙里掺了把食盐:“深圳学的土法,盐粒能吸潮气。”

    机械臂“钢麒麟”的轰鸣声第一次在乡间响起,却被老谭改造成除锈机——竹篾筛子替代了金属滤网,河沙的沙沙声混着童年的蝉鸣。当第一根泛着金属冷光的钢筋立起时,镇政府的质检员挠头:“比国标还亮堂。”

    小琴在旁边记笔记,作业本上画着“竹篾+机械臂”的除锈装置,旁边写着:“爸爸的钢筋会认故乡的沙子。”

    第四小节:土墙书声

    老房的土坯墙下,母亲摸着新扎的钢筋门框笑,焊点形状是小琴画的星星:“当年你爹扎门楣,说钢筋要像麦穗,护住谷仓。”老谭蹲下来,看母亲用晒谷场的红土在钢筋上抹保护层,手法跟他在深圳教机械臂的“人机协同”如出一辙。

    村小的工地上,虎娃正给新课桌焊钢筋支架,焊点歪歪扭扭像拼音字母。小琴突然指着支架喊:“虎娃叔,焊点要留半公分延展缝,就像英语字母‘S’!”众人哄笑,耿世好摸着孩子的头:“咱小琴以后是钢筋工程师。”

    深夜的工棚里,老谭对着镇政府的欠款单出神,红笔写的“分期支付”比钢筋还刺眼。翠花递来母亲新纳的鞋垫,针脚里藏着晒干的艾草:“镇上说,等小学盖好,小琴的学籍能优先解决。”

    第五小节:稻花淬火

    立秋的稻田泛着金浪,中心小学的钢筋骨架迎来双重验收——既有县质检站的国标检测,也有乡亲们的“土法验收”。老谭带着母亲走遍每根梁柱,老人用指甲划焊点:“跟你爹当年的手法一个样,焊渣敲得干净。”

    “锈蚀率0.8%,远超国标!”县质检站站长的检测报告让镇政府脸红,“老谭,你这是给钢筋穿了件稻香盔甲啊。”

    庆功宴摆在晒谷场,机械臂“钢麒麟”的液压钳夹着筷子,给乡亲们递花生——这是它第一次“学会”温柔。小琴的转学申请表上,“特殊贡献农民工子女”的红章格外醒目,却在“就读学校”一栏空着。

    第六小节:稻穗悬钩

    秋分的月光漫过新扎的钢筋门楣,老谭摸着“清江镇中心小学”的校牌,点点星星在夜色里明明灭灭。小琴的书包挂在门楣上,贝壳尺与犁铧尺并排,像两代钢筋工的对话。

    “张总说,重庆有座跨江大桥要招标。”翠花望着成都方向的灯火,“那边的中学……”话没说完,镇政府的摩托车声打破宁静,会计抱着欠款单冲进晒谷场:“老谭,财政拨款被临时挪用修物流园了!”

    老谭的犁铧尺“当啷”落地,砸在新铺的钢筋地砖上。小琴的转学申请表被夜风掀起,“户籍不符”的红圈在月光下格外刺眼,就像晒谷场当年被拆的钢筋门楣,留下道未愈合的伤口……

    亲爱的读者,《老谭的钢筋工历程》故事以告一段落,至于老谭以后的生活是怎么一回事,还需要时间去证明,若大部分读者有强力愿望想知道老谭的后续故事,有秦友意会密切关注,希望读者朋友关注我,让我们共同去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谢谢你的支持与陪伴,欢迎你的留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