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47866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前海淬火
A- A+
    第一小节:铁臂绞魂

    2003年白露,深圳前海的云计算中心工地,机械臂“钢麒麟”正在自动绑扎钢筋,激光定位线在谭的隆的安全帽上投下冷光。项目经理拍着他肩膀:“老谭,这台德国设备顶二十个钢筋工,以后你们可以歇着了。”

    “隆哥,这铁臂比虎娃的手臂还快!”虎娃盯着机械臂的液压钳,焊枪在手里攥得发白,“咱扎了十几年钢筋,要被机器吃了嗦?”

    谭的隆摸着口袋里的犁铧尺,金属表面的刻痕被深圳的盐雾浸得发涩。机械臂的嗡鸣盖过了远处的海涛,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钢筋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让死铁开花。”此刻,“钢麒麟”正在他熟悉的钢筋世界里横冲直撞,像头不知疲倦的铁兽。

    BP机突然震动,是老家金堂发来的:“母病重,速归。晒谷场钢筋门楣被拆,建物流园。”

    第二小节:土坯碎影

    金堂县清江镇的晒谷场,钢筋门楣的焊点还新鲜,却已歪在推土机旁。谭的隆蹲下来,摸着门楣上“谭家”的刻痕——那是1990年父亲带着他扎的,用的是镇上回收站的废钢筋,焊点形状像朵棉花。

    “隆娃子,镇政府说要搞开发区。”邻居李老汉递来母亲的鞋垫,针脚歪扭却密得能扎钢筋,“你娘躺在老房里,说要等你扎的新门楣。”

    老房的土坯墙裂着缝,母亲枕边放着他1992年寄的的确良衬衫,领口磨得发亮。老人抓住他的手,比钢筋还凉:“莫怕铁臂,钢筋长在人心里……”话没说完就被咳嗽打断,床头的搪瓷缸里,泡着他去年带回来的贝壳尺,尺身的珠江口细沙已渗入缸底。

    第三小节:人机对垒

    前海工地的调试间,谭的隆盯着“钢麒麟”的编程界面,英文代码像堆乱码的钢筋。他摸出犁铧尺,在废纸上画下1992年玉林小区的绑扎节点——那时没有机械臂,全靠双手摸出的十二公分刻度。

    “王工,让我试试。”他指着机械臂的绑扎精度,“你们的算法没算钢筋的‘呼吸’——热胀冷缩时,焊点要留半公分延展缝,跟老家木桶箍铁条一个道理。”

    程序员将信将疑地输入参数,机械臂突然卡顿。谭的隆戴上露指手套,手动调整液压钳角度:“手腕要像甩牛鞭,带点巧劲。”当第一组符合“老谭卡”标准的钢筋骨架成型时,监控屏显示:误差比源程序缩小30%。

    第四小节:碎铁成金

    国际艺术展的筹备现场,小琴盯着设计师的3D模型直摇头:“焊点星星要用我爸老家的钢筋。”她摸着从晒谷场捡回的门楣碎件,焊点上的“谭”字残迹像颗缺角的星星。

    “这些钢筋扎过我家的土坯房,扛过三次暴雨。”她把碎件递给雕塑家,“每道焊疤都是我爷爷和爸爸的指纹。”

    工棚里,谭的隆正在教虎娃用老屋钢筋弯制艺术构件,海风混着金堂的泥土味。翠花缝补着母亲寄来的鞋垫,针脚穿过钢筋碎件的孔洞:“镇上的物流园说,要给咱留块‘农民工记忆墙’。”

    第五小节:铁臂驯心

    霜降那天,云计算中心的钢筋骨架上,“钢麒麟”与人工绑扎区泾渭分明。谭的隆带着二十七个弟兄,在机械臂够不着的边角区域作业,犁铧尺与激光线在钢筋上投下双重刻度。

    “注意拐点!”他对着对讲机吼,“机械臂扎的直筋,咱扎的弯筋要像晒谷场的门楣,能挡风雨。”当最后一道手工焊点完成时,质量检测显示:人工区的抗震系数比机械臂区高5%。

    项目经理挠着头笑:“老谭,你这是给钢筋编乡愁代码啊。”谭的隆没说话,摸着裤兜的老屋钢筋碎件,焊点的余热像父亲当年的手掌,暖得人心慌。

    第六小节:根脉淬火

    金堂县的“农民工记忆墙”前,晒谷场的钢筋门楣被重新焊起,“谭家”二字旁多了排小焊点星星——那是小琴用前海工地的废钢筋补的。母亲坐在轮椅上,摸着门楣的刻痕笑:“钢筋扎在墙上,根就断不了。”

    深圳工棚里,谭的隆盯着智能机器人的升级方案,发现研发团队悄悄加入了“老谭卡”的延展缝算法。翠花递来老家的新照片,记忆墙上的焊点星星在阳光下闪烁,像极了女儿画中的钢筋星空。

    “张总说,雄安新区有个千年工程。”翠花指着手机地图,“那边的工地,要扎能传千年的钢筋。”谭的隆摸着犁铧尺上的新刻痕——那是用老屋钢筋的碎渣焊上去的,突然明白,钢筋工的根从来不在土地里,而在一代代人掌心的老茧里,在每道带着体温的焊点里。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