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39718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第七章 U盘里的备份
A- A+
    敲门声是早上五点响起的。

    天还黑着,楼道灯闪着黄光,像人的呼吸卡在嗓子眼里,忽亮忽灭,起伏不定。

    陈瑶披着睡衣下床,心跳在未醒的身体里撞来撞去。门口没人,只有一个塑料快递袋。

    她弯下腰捡起来的时候,闻到一丝淡淡的汽油味。

    信封里装着一个蓝色U盘、一份旧作文纸和一张叠得很整齐的便利贴。便利贴上是铅笔字,写得工工整整:“我没有喊救命,但我一直在写。你能不能帮我保管一下?”

    纸下面署着一串数字,看起来像是某个过期的□□号。

    作文纸上泛着黄,红笔批注已经褪成了粉橙色,最后一行句子被圈出来:“他每次来时,我就用耳朵听门缝风声,听他拖鞋有没有停在门口。风大,就安全一点。风小,就要咬住被角。”

    陈瑶没动,只是坐在门口地板上看那张纸,双手冰凉,背脊发紧。她想自己比起用脑子去理解这些文字,不如用皮肤去接收文字。

    这些文字不是她写的。但她明白那种风声,那种“安静到能听见门外有人不呼吸”的瞬间。

    她小时候有一次被关进过学校器材室。那天下雨,老师忘了她在里面。黑暗、湿气、木头味,还有死老鼠,她没哭,只是听着门缝外雨点打在铁皮屋顶的声音,一遍一遍数着节奏。

    她知道那声音不是救命的铃声,但只要有声音,就还活着。

    那天她没喊,怕喊了没人听见,自己的嗓子还要哑。

    所以她回家后就写了一篇作文,叫《雨打铁门》。老师在讲台上念完说:“这孩子怪有意思,描写倒是细。”

    全班笑了,只有她不笑。

    她一直以为,只有自己会把害怕写下来。没想到——不是只有她。

    她低头看那张便利贴,重新贴回U盘上,手指不由自主地摸了一下封口。那封口上残留一条破损的胶带,边缘沾了一点细小的灰白色碎屑——像是墙皮剥落后留下的。

    她忽然觉得,这个包裹,不是“寄”给她的,而是从哪个地方“奔跑”过来的。

    从某个还没人知道的空间里,从某个还没人听见的孩子手里。

    门外风小了,像是楼道终于在屏息,陈瑶回头看了一眼客厅,灯没开,母亲还在睡。她转身,走进屋里,把U盘放进抽屉,她没有打开电脑,陈瑶坐在床上,低头看那张纸。

    宋巧燕是被“咔哒”一声响惊醒的。

    那是女儿房门半关半掩时门轴转动的声音,她再熟悉不过。陈瑶从小走路轻,关门重,从来不让门彻底关死。她说她怕关得太紧,会有人从里面打不开。

    她睁眼望着天花板,躺着没动。

    其实她已经很多天没睡好,翻来覆去想的不是网暴,不是派出所那天的警告,也不是学校主任打来电话说“我们会从引导、理解、降温三个层面处理”。

    她想的是——

    她到底忘了什么?她到底应该思考什么?

    阳台那口储藏室的门吱呀一声开了,她下意识以为陈瑶在里面翻什么,赶紧套上拖鞋走出去。

    屋里黑着,走廊只有她脚步声。

    她拉开储藏室门,一股老木头和潮霉味涌出来,味道跟旧衣柜里放了十年的毛衣一模一样。

    储藏室不大,是她搬来后改造的。原先是邻居家阳台延伸出的“共用储物屋”,后被封起来,她便用了隔板,放行李箱、破雨伞,还有一些陈瑶小时候的玩具。

    灯泡是那种晃一晃才亮的老灯,光一亮,她就看见了,门后那堵墙上,有五道细痕。斜着,从门把手下方到地面,不深,但看得清。

    那不是最近划的,是很久以前的。

    她愣了两秒,眼前画面轰然回落——

    那是陈瑶六岁那年,邻居家男孩闯进来,跟她抢猫粮,说她“村子里来小孩养猫是装”,她不让,他把猫踹了出去。

    她当时吓得跑进这间小屋,宋巧燕气急,把门一关,说:“你在这反省一下,等我收完衣服再出来。”

    她只是想吓唬吓唬她,没想到外头下起了雨,她就把这事忘了。

    两个小时后她才想起,打开门时,陈瑶抱着自己蹲在角落,手上拿着一根雨伞铁骨,把门外墙画得乱七八糟。

    她在写什么?宋巧燕记不清了。

    只记得她当时抱住她,陈瑶没有哭,只说了一句:

    “我刚才喊你没听见,是不是因为雨太大了?”

    她说那句话的时候,语气不是责怪,是探究,就像她在找一个科学解释:为什么我喊了你没听见?

    为什么门缝那么窄,风也没吹进来,为什么世界没有回应她。

    宋巧燕慢慢蹲下身,看着那五道旧痕,一股寒气从脚底一直升到后脖颈。

    她忽然意识到,这孩子从六岁起就学会了:如果没人听她喊,那她就写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