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36190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文囿困局,勇智破局
A- A+
塾里,孩子们也深受影响。往日活泼的孩童变得沉默寡言,脸上挂着与年龄不符的忧虑。林桐看着心疼不已,她深知,若不采取行动,私塾将陷入绝境。

    经过深思熟虑,林桐决定举办一场公开课,欲破当下困境,得让众人亲眼见证新教学模式的成效。注意既定,她立刻召集先生们精心筹备,根据不同年龄段孩童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将课业进行调整和安排,从启蒙孩童的识字诵读,到年长学子的经史论辩,无一遗漏,力求全方位地展现新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思维启发、品德培育等诸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讲学观摩那日,天光澄明,鎏金般的晨晖倾洒在私塾黛瓦之上。四方家长和文人雅士执卷而来,眉梢眼角皆凝着审视与狐疑。甫一踏入院门,便见蒙学稚子于庭院中嬉笑逐闹:青衫夫子手持竹箭,正引着孩童玩投壶之戏,只见孩子们手持箭矢,瞄准壶口,“嗖”地一声投出,伴随着箭矢入壶的清脆声响,欢呼喝彩声此起彼伏;混着此起彼伏的喝彩;另有骑竹马的小儿如骁勇小将,踩着木鞍在回廊间疾驰,银铃般的笑声惊起檐下雀鸟,也让众人眉间的疑虑悄然化开几分。

    “这哪像个学堂的样子,倒像是个玩乐的去处。”一位身着绸缎的中年人皱着眉头,满脸不悦地说道。

    林桐面带温婉的笑容,款步上前:“您且先稍安勿躁,孩童之时,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学堂安排这些游戏活动,绝非嬉戏胡闹。您看,孩子们在户外奔跑跳跃,不仅能强健他们的体魄,还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其团队协作之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如此种种,皆是为孩子们长远发展考虑啊。”

    众人移步至讲堂。孩童们正在研习诗词。林桐采用了新颖的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典故,引导孩子们领会诗词的深意。孩子们兴致勃勃,纷纷踊跃发言,讲堂之中,气氛热烈非凡。

    “如此教学之法,确实能让孩子们更易理解所学知识,真乃妙法也。”一位身着青衫、面容清俊的年轻文人,在堂下不禁微微颔首,小声对身旁之人说道。

    高阶学馆内,檀香混着墨香萦绕梁间。三十余名束发学子环坐青砖长案,争鸣之声如沸鼎腾浪。有人以竹简叩击案几,痛陈漕运积弊;有人挥毫疾书,推演税制革新;更有学子引经据典,辩论礼乐兴废之道。林桐斜倚雕花槅扇,望着这些眸中跃动星火的少年,广袖下的手指不自觉轻叩腰畔绿绦。

    然而,仍有一些自恃清高、顽固守旧的文人对此嗤之以鼻。他们固执地认为,只有钻研四书五经、八股文章才是正道,这些过是花拳绣腿,徒有其表,根本无法培养出圣贤之人。

    林桐望着文庙飞檐下随风晃动的铜铃,指尖摩挲着新学制章程。她深知,欲破千年陈规,需得借重耆宿之力。次日清晨,她特意换上一袭素雅的月白长衫,怀抱教案,踏着薄雾叩响了宿儒沈老先生的朱漆大门。

    这位沈老,不仅博古通今,更以刚正不阿的风骨和倾囊授业的仁心,成为学界众人仰止的泰山北斗。

    “沈老,您德高望重,晚辈林黛玉,久慕先生治学之风。今日不揣冒昧登门,实因惑于育人之道久矣,还望先生不吝珠玉,拨云见日”林桐垂首敛袖,恭谨地深深一揖。

    沈老目光如炬,将眼前气质出尘的女子上下打量一番。他摩挲着手中的紫砂壶,沉吟良久,才缓缓开口:“林姑娘请坐。近日听闻你在私塾大刀阔斧地推行新式教学,动静着实不小。只是这传统的教育之法传承百年,体系已然完善,你何苦要另辟蹊径,大费周章去革新?”

    林桐躬身一礼,目光澄澈如泉:“沈老所言极是,千年文脉积淀的治学之道,自是国之瑰宝。然时移世易,当今所需栋梁,既需饱读经史子集、深谙治国安邦之策,更要心怀经纬、触类旁通之人。”她抬手虚引窗外“您看那演武场上的骑射课,学生们挥鞭驰骤间强健筋骨,磨砺出临危不惧的胆魄;再说这琴瑟之艺,宫商角徵羽里涵养心性,培育出明辨美丑的慧心。这般文武兼修、礼乐并重的新学,方能育出经世致用的俊杰。”

    林桐半躬着身子,纤细的手指捏着边角略微卷起的教学文稿,轻轻推到陈老案前。泛黄的纸页间,新型教学模式的框架图与数据模型随着动作微微颤动。她垂眸指向标注着荧光色的段落,语调从容:“沈老,这套翻转课堂体系的核心在于…”

    沈老用朱笔重重圈住某个模块:“课时压缩三分之一,这未免太过大胆了些。”

    林桐早有准备,她翻开附页,彩色折线图在阳光下流转:“沈老,我们通过分层系统,将传统讲授改成预习—讲课—复习,课时虽压缩三分之一,但效率能大大提升。”随着问答推进,案头的茶杯腾起的热气渐渐消散,稿纸上的批注却越积越密。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暗,暮霭沉沉。

    屋内烛火摇曳,在墙壁上映出斑驳光影,沈老放下手中的文稿,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林姑娘,你的想法确实新颖独到,也有几分道理。只是这变革之路,向来艰难险阻,荆棘丛生,你年纪尚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