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仙师松自轻座下弟子无数,其中最出众的那个,同时也是最得宠的,便是东方月。
数百年前,松自轻在冶山开坛讲道,下山离去之时,于江边乘舟之际,遇一木匜浮来,隐约可闻婴孩啼哭声。
木匜载着襁褓中的稚子顺江而下,偏偏停在他的船旁,徘徊不去。
彼时东方明月初升,满地华光。松自轻感念天意,将木匜从水中捞起,抱起襁褓细细查看。
男婴肤白如雪,唇红似樱,眉心一点朱红似梅花落蕊。他怔怔地望着松自轻,不惧,不哭,神色自若如谪仙降身。
松自轻喟叹一声,遂将这木匜中的孩子收为弟子,取名东方月,带回仙泰山亲自抚养。
东方月根骨绝佳,十岁通悟大道,二十岁已得仙寿百年,形貌永驻。
他性纯善,常于云游之时斩杀所遇祸害妖魔,还一方百姓安宁。
因此,“眉间朱雪东方月”在民间素有嘉名,被敬为上师,设生祠无数。
东方月风头渐盛,比其师傅松自轻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方月四十四岁那年出关,再次突破大境界,步入万古渡神境,同门之内已无人能及。
然松自轻自知修为再难突破,而千年元寿将尽,他念此生行善积德,门下桃李无数,累累功绩,无愧天地,此生无憾。
可唯独有一件事放心不下。
当年收养东方月时,他曾推算此子命中有一死劫,至于寿不满百。
松自轻多次寻找破解之法,均无头绪,临死之际,他决定再为徒儿卜一卦,以自己行将就木之躯为筹码向天叩问。
灵犀过隙,神明点通。松自轻大彻大悟之后,将徒儿叫到自己面前,拉着东方月的手道:
“上天怜悯,将机密告知与我,为师现在就将破解之法告诉你,你千万要牢记于心。照按我说的办,死劫可避,得永寿无疆。”
恩师如父,东方月握着松自轻枯槁的手,泪涟涟地称是。
松自轻闭眸轻吟:“天元历七千八百八十五年,五月十五,西南方向有一小村名槐庄,届时槐庄有一婴孩降生,那孩子就是你的生机。你将其带回来,养在身边,可化死劫……切记切记!”
说完这段话,他便驾鹤西去了。
恩师临终谆谆言语,令东方月泣不成声。
第一仙师松自轻,道号清流,终岁三千余,桃李天下,恩泽无数。
时天元历七千八百五十年,清流仙师于仙泰山登遐,追寻大道罔极。末徒东方月承其衣钵。
……
三十五年后。
值五月十五日。
东方月头戴斗笠来到西南槐庄。
槐庄居于群山之间,密林深处,一处临水坡地上,总共不出十户人家,寥寥可数。
子时寂静,他负手立在村头的槐树上眺望,新月在夜幕中渐渐消退,直到鸡鸣此起彼伏,偶有犬吠、鸟惊飞,村中人不约而同地推牖开户,晨起劳作。
直到艳阳高照,村中没有婴孩降生的啼哭声。
或许是师父算错了。
兴许他命中本就没有这一劫,更无需什么救星。
东方月自幼聪颖通悟,仙途顺遂,只有恩师常常在耳边训诫他,说他命有劫难,岁不及百。
天妒英才,这句话听来更像诅咒,诅咒他空有无量前途,陨于飞来横祸。
他有闲暇,继续在这里等到日落。
等到月升槐枝,白花落满溪头,等那一声生命降临的啼哭声。
如果今日槐庄竟无婴孩降生,便能证明师父说的都是错的。
他没有子虚乌有的劫难,不需别人的拯救。他就该坦途此生,长命无衰,登仙化神。
东方月越想越远,自认为这才是对的,顺理成章。
有位老妪背着编篓,手持长长的竹竿,来到槐树下,打槐花。
长杆搅动枝丫,东方月回神,从树顶跃下,惊得那老妪跌坐在落花丛中,哎呀一声。
“冒犯了,老人家。”东方月将她搀扶起身,帮她收拢打落的串串花苞。
老妪年岁已高,练练道谢。
见他衣着简朴,气度不凡,便问所来何处,来此为何?
东方月遮掩容貌,自称游医,尤其擅长女科、儿科,趁机打听村中可有将近临盆的女子。
那老妪想了想,对他连连摆手,说没有没有。
过了一会儿,又道:“村南倒是有个女人怀着孩子,她刚死了丈夫,昨儿挺着八个月的肚子投奔娘家去了。”
东方月问:“敢问她回娘家是向哪个方向?”
老妪站在槐树下,伸手一指:“西南方,叫大槐庄,村头有棵比这年岁大得多的槐树。”
东方月才知道,这个村叫小槐庄。
他可能找错地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