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2255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曾钰婉(二)
A- A+
近不知道怎么了,我总梦到我们聊天的那个晚上,她哭着和我说这些话,我站在她身边像个傻子……”

    “我是想安慰她的,可这嘴巴怎么都说不出话……”

    “后来的二十多年,我不清楚她是不是真的幸福。我不敢问,也不敢去见她。”

    她扭过头,看向陆垣也:“阿垣,我心有愧啊,那个晚上要是我多劝劝她,说不定现在的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她的眼里尽是哀思,又重复说:“你和嘉意要好好的……姑母没其他心愿,真的,你们这帮小孩就是我这辈子活着的牵挂。”

    说这话时,她的神色无比诚恳,含着泪,眼里是沉寂多年的平静。

    和麻木。

    陆垣也忽然察觉,这几年,电话里总是报喜不报忧、关照他多注意身体的姑母,似乎过得也不好。

    陆瑾大概是觉得自己失态,随口找了个理由去洗手间。

    陆垣也继续翻看那本日记。

    日记本只写了一半,前面大多是曾钰婉对生活的不满和抗争。

    陆垣也第一次见到曾钰婉的这一面——

    不属于谁的妈妈,也不属于谁的妻子的一面。

    午后和风煦日,陆垣也开着家里的面包车出门。

    陆瑾家车库停着一辆黑色别克,许建华出远门谈生意开的,平时只停在卷帘门里休养生息。

    还有一辆面包车,停在家门口的槐树下,许建华平时骑电瓶车上麦田,刮风下雨了才开着面包车去工厂。

    出发前,陆瑾反复叮嘱陆垣也刹车要早:“这车就这老毛病,平时郝秋她爸出门也总骂,这么多年了,就是没去修。”

    “你可千万记得,看见人了就慢慢开始刹车,这车不灵光!”

    陆垣也点点头,踩上油门就出了村。

    村外是接天的麦田,曾钰婉在日记里说。

    “一亩三分田,小麦单价只有几毛,再过几十年也不过几块钱,到了城里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三四十一个的面包。”

    她在日记问,“对着黄土弯多少年的腰,才会舍得去城里买上这样一个面包”。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还是一辈子?”

    这段话的字迹极为潦草,像是在宣泄某种愤懑。

    她说。

    “从麦田水道到洋面包店的路,究竟还要走多久?”

    面包车开得平稳,十分钟后,陆垣也踩下刹车,停在了小学门口。

    门卫还是曾钰婉日记里提到的那个老人,“布满沟壑的脸庞,眉眼和善,穿着马甲,二三十度的天好似不怕热”。

    门卫探出脑袋:“您找谁?”

    陆垣也:“我找许郝秋许老师,她是我堂姐。”

    曾钰婉在日记提到,这个门卫“虽然看上去好糊弄,但问起话来追根刨底,非得把你的关系摸透了才放行”。

    门卫对着陆垣也说:“那你说说许老师母亲叫什么名字,家里几口人,电话是多少?”

    陆垣也说:“许老师母亲是我姑母,名字是陆瑾,家里算上小孩一共五口人,电话是……”

    他笑笑,掏出手机:“我给她打个电话,您放心,我肯定不是可疑的人。”

    门卫没吭声,等着他拨电话,陆瑾的声音很快通过扬声器传来:“对对,阿饼叔啊,这是我们家阿垣啊,你以前不还抱过他嘛!是,是……就是那个阿垣啊,我哥哥家的孩子……”

    微风四起,陆垣也进门,没走两步,门卫苍老的嗓音顺着风吹来:“怎么那么眼熟呢,总感觉在哪见过……”

    将近三十年前,曾钰婉也来过这里。

    日记里写着,“他说,文吉小学需要一个食堂,一个让孩子们不必在风雨中穿梭,也能吃上热腾腾饭菜的食堂”。

    “这里的围墙很矮,我问他,为什么我们不建一堵又高又厚的围墙来抵抗外来风险。”

    “他说,这里的孩子不比城里,每到农活季,家长都会寻来,孩子们也成了劳动力。门卫大叔尽责,一个个盘问费事儿,不如就放着这样一堵矮墙,家长探个脑袋就能喊应里面的孩子。”

    “我说,这里什么都没有,连读书的孩子也没几个,你给他们造教学楼,造食堂,造操场,没有人也不会记得你是谁。”

    “他说,人活着的最终结局就是死亡,被谁记住被谁遗忘都不是要紧事,不如趁着人还在,多为国家做点贡献。”

    陆垣也跟着日记里的方位,很快摸到了东面的操场,孩子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簇拥到他身边,问他是不是姓陆。

    他答。

    是的。陆垣也。

    小家伙们欢呼雀跃,一个个的上前,拉他的手,推他的背,口中叫嚷着“跟我们来”“跟我们来”。

    曾钰婉也见过这里的小孩,只不过和现在的陆垣也隔了一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