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95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被调戏了
A- A+
    陆娘子小声解释道:“婶子昨日出府什么也没带,只平日戴的镯子还在。你若是身上钱不够,便把它卖了换些钱使。”

    康陶唬了一跳,赶忙推辞:“出门前东家给我预支了许多路费,如今还剩一些呢,今儿采买肯定够用的。婶子快收回去,待钱上实在吃紧了,再说这个也不迟。”

    陆娘子不肯,两个人你推我拒了半天,最后还是沈老太太拍了板:“儿媳先把镯子收回去,康陶若身上钱不够了,也莫要自己扛着,家里一起想办法。”

    陆娘子这才讪讪地把镯子收了回去,康陶也答应着出了门。

    尹遥牵着尹七娘道:“阿婆,舅母,我们也出门啦!”

    “去吧,路上仔细着点儿!”沈老太太又补了句,“坊正那边别担心,定能顺顺利利办下来。”

    “晓得啦!”

    尹七娘蹦蹦跳跳地跟尹遥出了门,一脸好奇道:“阿姐,我们是去干嘛呀?”

    尹遥摸摸她的小脑袋,笑道:“咱们得去落户口,不然要成黑户啦!”

    “喔……”尹七娘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那我们快走吧,七娘不要做黑户!”

    两人刚迈出院子,就听到隔壁传来一阵吵闹声,尹七娘缩了缩脖子,道:“阿姐,这就是那韦阿婆家吗?好凶哦!”

    尹遥也摇了摇头:得,这韦老太可真有精神头儿。

    大唐的户籍制度管理极为严格,朝廷每隔三年便会核查一次各地百姓的户籍,百姓出门时还必须要申领过所,供沿路关卡核勘。不仅如此,若是百姓要迁居到其他地方,还得在抵达目的地三日内,去向居住地的坊正报备才行。

    坊正住在坊内的东北角,跟康陶家正好是个对角线,尹遥辨认了下方位,便牵着妹妹往那边走了过去。

    坊内虽然没有店铺,百姓采买只能去南北市,但却有不少卖早食的街边摊,估计当年阿翁也是在这一带摆摊儿起家的。这时尹七娘忽然指着一个摊贩道:“阿姐,那个看起来好好吃啊!”

    那小贩见女童感兴趣,也赶忙卖力地吆喝了起来:“香香脆脆的缒子哟,只要一文钱一颗,路过的客官尝一尝看一看哟!”

    只见他摊位上有个油锅,边上还有个架子,上面摆了些炸得金黄金黄的圆形点心,长得很像后代的油炸元宵,看起来颇为诱人。

    尹遥正要带着尹七娘过去买,却被尹七娘拽住了手,只见女童小声道:“阿姐,舅舅出了事,咱们是不是得省着点儿花钱了?七娘不要了。”

    蹲下来摸了摸自己这懂事妹妹的小脑袋,尹遥跟她平视,笑着道:“小馋猫,别担心钱的事儿。阿姐还会再赚钱的,赚好多好多的钱,想吃什么阿姐都买给你。”

    “嗯!”尹七娘用力点了下头,姐妹俩走过去买了两颗缒子,让尹七娘拿在手里吃。

    “怎么样,好吃吗?”

    “唔,有点腻,没有阿姐做的好吃……”

    “那下次阿姐给你做。”

    “一言为定!”

    尹七娘边走边吃,姐妹俩终于到了坊正家的大院。二人进门时,坊正夫妇还在吃早饭,因着嘉庆坊中每日入住离开的人都很多,见了她俩也没太在意,只让在边上等着。

    “要落户是吧,把过所和户籍文牒拿过来吧。”坊正终于吃完了饭,慢悠悠道,“你们是租的谁家房子?”

    尹遥把东西递了过去,笑道:“是康家小郎君的院子,租契也在里面呢,都签好了字儿的。”

    “康陶?”坊正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家里时代住在嘉庆坊,对坊内的居民了如指掌,闻言愣了一下,还皱了皱眉。

    坊正的妻子正坐在旁边,则是上下打量了下尹遥,道:“那小子怎么开始往外租房子了,还是租给年轻的小娘子?他也仍旧住在里面吗?这怕是不妥吧。”

    尹遥赶忙解释道:“并非只有我们姐妹二人,家中还有长辈在的。”

    “那么小个院子……”坊正嘀咕着,翻开了尹遥递过来的那一摞文牒。

    “老头子等一下!”坊正妻子看到其中一张户籍,一叠声问道,“沈家元氏?这……这不是我那老姐姐吗?可是之前南市沈记食店的沈家?她是你家长辈?”

    尹遥心想,好家伙,又是个阿婆的熟人。她笑道:“夫人说得没错,沈家老太太正是我们姐妹的外婆。”

    “嗨呀,叫什么夫人,你叫我许婆婆便是了!”坊正妻子一下变得十分热情,站起来走到了姐妹俩跟前儿,笑道,“你们是沈家嫂子的外孙呀,那不就是二娘的女儿?一晃儿连她女儿都这么大啦?难怪摸样儿看着这么招人疼,快过来给婆婆看看!”

    姐妹二人上前给许老太太施了礼,许老太太又扭头朝着坊正道:“你不记得我沈家嫂子啦?今年春节还给我们送过年货呢!”

    “记得,怎么不记得,”坊正也走了过来,老眼昏花地凑过来瞧着姐妹俩,“看着好像是跟她家二娘有点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