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95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窦二娘子
A- A+
,坐在靠近门口的胡凳上,笑应道:“一切听娘子的吩咐。”

    窦二娘方才已计划好了:“我家阿翁是十月初一的寿辰,我欲从你这儿订一千个寿桃蒸饼。其中九百个普通的,分三日每日三百个,布施给街坊邻居们;还有一百个带馅儿的,第一日便要,赠送给参加寿宴的宾客们。你看看可能做得?”

    今儿是九月二十七,距十月初一还有四日,时间上应是没什么问题,于是尹遥爽快应下。

    窦二娘又问起价格,尹遥思索片刻,这张家是不差钱的,定价的策略便可以大胆一些,她报了个不算离谱却也利润可观的数字:“普通的寿桃蒸饼便按四文钱一个算,带馅儿的五文钱一个,娘子觉着如何?”

    “如此便是四贯一百钱。”窦二娘却比尹遥想的更加大方,“这样吧,我直接凑整付你五贯。只是我有个要求,娘子务必要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不能失了我家的颜面。”

    宋婆婆在旁笑道:“娘子放心,这尹三娘家原本是在南市开食店的,生意一向极好。只是前阵子家中出了些变故,这才只能由一个小娘子抛头露面,在市井上摆摊儿养家。不过她这手艺却是再好不过的,足以与南市中最好食店的厨子媲美。”

    尹遥忙道不敢当,笑着谦虚道:“宋婆婆过奖了,外祖和舅父的手艺的确出众,小女不过是学了些皮毛,勉力养家糊口罢了。”

    回想一下自己今儿尝到两次尹遥的手艺,再看看自家还在埋头吃寿桃儿的儿子,窦二娘觉得,宋婆婆这话还真不算过奖。

    她又仔细打量了一番尹三娘,对这愿意尽力支撑家族的小娘子,不由越发欣赏了。

    谈完正事儿,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竟有些颇为投契的感觉。就在此时,一个男子步履匆匆推门而入,正是刚从官署回家,连常服都没来得及换的张寺丞。

    宋婆婆见到主家回来,忙施了一礼,笑道:“郎君回来了。”

    尹遥也起身施礼,张寺丞有些疑惑地瞧了她一眼,宋婆婆忙道:“这是过几日老郎君寿诞时,夫人请来做寿桃儿的尹娘子。”

    张寺丞跟窦二娘年纪差不多,亦是二十岁出头一点儿,体型修长、相貌清峻,举手投足间隐隐有些傲气。

    他闻言没说什么,只朝尹遥微微点了点头,便走到窦二娘身侧,有些忧心忡忡地坐下了。

    窦二娘瞧了瞧自家郎君的面色,收了方才的话头儿,不再同尹遥闲聊,只交代宋婆婆,待会儿去账上支取银钱。

    尹遥见状,也识趣儿告辞,跟在宋婆婆身后一道出来了。

    窦二娘一向大方,跟尹遥又投缘,便没搞什么订金尾款的,宋婆婆带她去账房直接支取了全款。

    考虑到五贯钱足有三十多斤,宋婆婆还帮她同账房交涉一番,给换成了容易携带的银子。按照一两银折算一贯钱,共称了五两的碎银。

    二人领完钱便从后门出来,整个后巷还在敲敲打打,尹遥拉着宋婆婆走到了方才等候的拐角处,又从那碎银子里,取出了一小块五钱左右的,塞到了宋婆婆手里。

    “三娘,你这是干嘛?”这五钱银子足足值五百文,宋婆婆赶忙推拒回去,嗔道,“我跟你阿婆是姐妹,怎能收你的银钱?”

    尹遥一脸真诚:“婆婆快收下,您跟我阿婆的情谊归情谊,这是孙女儿孝敬您的。若没您举荐,我哪有机会拿到这么大的单子呢?”

    介绍客户要给中间人抽成的习俗,可是古往今来一直都有,尹遥上辈子就是自己开小饭馆,这点儿规矩还是懂的,宁可少赚点儿,也要把阿婆这人情给续上费。

    宋婆婆又推拒了几次,见尹遥态度坚决,这才笑呵呵收下了,嘴里还念叨:“你这娃儿,也太客气了些。放心吧,下次有好事儿婆婆还第一个想着你!”

    尹遥笑着跟宋婆婆道了谢,告辞转身离开,张老郎君的寿辰在四天后,说是来得及,但也得抓紧时间才行。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