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58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第 7 章 (修)
A- A+
通,却也得见过好些名家之作。

    他凝神细看一阵,难掩惊艳道:“我观子至书之笔触,颇具师宣官之流韵。”

    诸葛亮欣然纠正:“非也,依我看,更类梁尚书之玲珑。”

    梁鹄之书源自当世一绝之师宣官,其八分隶青出于蓝胜于蓝,现已自成一家,堪称辉玉绝伦。

    崔钧也登时被提起了兴致,拿起来仔细端详,同二人就梁鹄与师宣官所书之异同热烈探讨起来。

    虞临:“……”

    字体不过是他当时想着入乡随俗,特意仿着书肆里正热售的某幅字帖写的。

    具体是师宣官还是梁鹄,他完全没有留意。

    三人并未讨论太久,就将注意力放回了重点上。

    ——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这份严重不合格的名谒本身。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诸葛亮已经了解以虞临的性格,是绝不会在意直言直语的。

    遂在他与二人对视一眼后,主动提出:“倘蒙子至不鄙,不妨由我等代润一二,修葺此谒?”

    虞临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譬如他只是随手填写的籍贯地,改成了三人不知为何坚持的陈国武平;又由出生世家大族的崔钧指点,将木谒上的问候语做了些许改良;再是徐庶对木谒的材质不甚满意,跟诸葛亮一同重新挑选了一块上好的木料,由徐庶亲手打磨得无可挑剔;最后则是虞临在三人的催促下、伏案重新写了一遍谒上的文字,再由三者兴高采烈地重新进行一番品评。

    折腾许久,才终于达成一致。

    等虞临在诸葛亮的目送下、由反正要一道返回住所的崔钧和徐庶的陪同着到襄阳城时,怀中的木谒已经脱胎换骨,为集三家之大成的升级版了。

    徐庶原想着和崔钧一起陪虞临到刘表的幕府处,不曾想才到襄阳城中,就接到友人口信,道娘亲身体小恙。

    “失礼,今日难再相陪。”徐庶一向事母至孝,当即只好向虞崔二人道别,还不忘向虞临索要了个承诺:“无论稍后如何,还请子至行前,同我等再当一聚。”

    虞临颔首应下。

    他想,现在只剩崔钧与自己同行了:双方毕竟不够相熟,对方性格上又像是比较腼腆,应能少说些话。

    为此,他不免感到几分轻松。

    却不想崔钧虽无官职在身,于士林中仍颇有名望,一路行来,不乏遇见或熟稔、或不过有一面之缘的士人主动问候。

    几句寒暄过后,就很自然地认识了与崔钧同行的虞临,又是一番“幸会幸会”的问候……这简简单单的一段路走下来,虞临就已经结识了十二位士人。

    等终于来到州牧宅邸附近时,他的面色看似平静无波,实际上光是记人名籍贯和长相,都已经有些麻木了。

    崔钧敏锐地察觉出了他隐隐流露出的疲倦,顿时忍俊不禁:“今日有幸与子至同行,方知何为无众星之辉,假曒日之明。”

    他人缘固然不错,但平日里主动向他打招呼的,可远远不及今日之多,更遑论大多还与他交情不深。

    那些人现却一改矜持冷淡,主动向他攀谈,其真正目的可谓不言而喻。

    知道他大概是在隐喻什么,虞临投去疑惑的一眼。

    崔钧兀自笑了几声,却未解释,而是慢悠悠地打起了哑谜:“就如羲和不见阴翳,朱阳不识玄阴……”

    虞临耐心听了几句,仍觉云里雾里。

    但这不妨碍他觉察到崔钧是在有意逗趣,便不再凝神细听,径直打量起了街道上的情景。

    不等得出什么初步结论,源自州牧邸所坐落的街道处传来的骚动,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力。

    崔钧皱起眉头,到底是长期在外游学、见惯动乱的人,对此的第一反应便是一手按住腰间佩剑,紧接着带着虞临先躲进一边的商铺,确保自身的安全后,再让随从前去探听情况。

    杂乱的动静越来越大,随从很快就打听好消息回来了:“回郎君,前方登门闹事者,为南阳刘氏之门客。”

    崔钧微愕,神色旋即流露出一抹了然:“定是为了望之。”

    素叫南阳刘氏引以为傲的嗣子刘望之遭刘表派兵拘捕、身陷囹圄之事于荆州士林可谓人尽皆知,皆感震怖,他亦不例外。

    眼看着主君分明燕居在家,却无罪受拘,身恐有被枭悬之诛,其座下门客必然无法袖手旁观。

    崔钧叹了口气,对官场愈发厌恶。

    ——只是如此一来,更将触怒心胸狭隘的刘表,于刘望之自身的处境非但无异于抱薪救火,其家族恐也难逃牵连。

    不论是他或是诸葛亮、徐庶二人,都与刘廙交情不错,曾为其兄长刘望之受拘之事频频奔走。

    见士人纷纷请愿,反而叫刘表愈发忌讳,更不愿放人了。

    无奈之下,众人只得先行散去,只留刘廙自行疏通上下,设法求情。

    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