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个月的课上下来,对老师也差不多都了解了,除了唯一的理论课和文史课,剩下的都是实操课,战舰实操课的罗老师、机械动力装甲的常老师、还有体能训练的丁主任。频繁的课业让宋兴琛也没多少时间胡思乱想,他前几天在宿舍里看新闻,美国要在黄石堡垒的旁边建一个小型空间站,总一些有钱的二百五去“曲线救国”,美其名曰:太空旅游。
宋兴琛在整理家里寄来的衣服,叠好了一件件放在衣柜里,“为什么这个时候还会有太空旅游啊,不是说前段时间一直有太空海盗偷袭吗?”
姜昙华将筋膜环套在小腿上,按摩训练过度的肌肉,“应该是资金不够了吧,而且美国人也不怕海盗。”
太空旅游,据说早在古地球时代,就有各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做着太空旅行的梦。而且当时各种系列的科幻片盛行,当时人们的想象梦幻美好,不仅要旅游,还要打造各种经济和文化并行的产业链,甚至要把有污染物和辐射危害的工厂移送到太空去。
这项计划刚一出台就吸引了国际上各种大咖,当时第四次工业革命刚进入收尾期,所有技术都趋于成熟,这项计划被称为“太空花园”。先从月球开始,人类要把这个地球的天然卫星变成自己不用交租的太空基地。但计划归计划,现实归现实,开工不到半年,资金方面的短缺让很多项目都只能暂且搁置,于是只好将算盘打到了有钱人身上。
“今天的倾囊相助,明天的名垂青史”、“你们的名字会刻在月球历史的第一页”、“你的子孙会和你一起被历史铭记”等等诸如此类的标语,盛行在那个年代。福及后世子孙的保证让很多有钱人都趋之若鹜地去给军部送钱——
结果都成了冤大头。
从一开始的“不求多少,只求参与”,到后来的按月募捐,就差把“征收”这两个字写在脸上了。这些富商坐拥的资金和产业链,成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步。当然,国家不是那种吃饱了抹抹嘴就跑的人,还给这些富商颁发了“外层太空建设”奖项。简直是冤屈地没地儿说理去。但也就是因为这样厚着脸皮恩威并施,才给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步,扎下了稳稳当当的基础。
“现在还有什么工程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吗,现在堡垒的建设都很完善啊。”宋兴琛若有所思。
“什么?”他声音太小,姜昙华没听清。
宋兴琛摆摆手,将内衣和外套分类摆好,“没什么啦,我自言自语。”
“对了,我刚才回来的时候看了下周的课表,临时排进来三节理论课,还分了班。”
“下周不都是实操课吗?”宋兴琛把衣架拆开挂好,“那咱俩在一个班吗?”
“不在,你是一班,我是三班,授课老师都是现役军官。”姜昙华抻了抻小腿,准备洗澡睡觉。
“明天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宋兴琛起了个大早,提前到了教室,因为是基础理论课,所以安排在普通教室里面。他去的时候,授课老师已经在了,是位年轻的女老师,她穿着浅紫色的军服,并不是集训地的教师制服,坐在讲桌边翻看手中的材料。
学生陆陆续续地进来,直到讲台边一个绿色的指示灯亮起,代表着学生都已经到齐。
这是个大教室,坐满了能有两百人。女老师合上手中的材料,“我知道你们这节课原本应该是钟老师的飞船的维修与保养,现在临时加了三节基础理论课,就由我来教大家。”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霞,驻地太空军第八集团的军需官。”第八集团隶属于地面太空军,她在电子屏写下自己的名字,她的字结构匀称,中宫紧凑,“我知道你们都是各个学校里面的尖子生,但是在我这里,也不过是一年级的小朋友。”
“先问你们一个问题。”李老师在电子屏上继续写,“你们想成为打仗的士兵,还是将军?”
“这问题问得真没水平,和平年代想从士兵做到将军,不得花上个百八十年?”宋兴琛听见身边海藻在小声议论着,他俩都被分到了一班,还是同桌。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能达成这种“质的飞跃”,一定跟时间分不开。
可是在战时、在乱世呢,又会需要多久。
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影响,宋兴琛发现自己最近对这些问题都很敏感。
“我知道你们在座各位有一大半都很排斥理论课,一方面是以前学过,另一方面是觉得没什么用。”李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这些学生心里面的小九九。
“你们虽然已经毕业了,但还未正式服役,珍惜你们做学生的机会吧。”李霞拍拍手,“好了,开始上课。我们都知道,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属,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注1),但是从士兵当将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她注意到刚才说话的海藻,看了眼显示屏,按照座位的排布找到她,“天文科学专业的海昭昭同学,你觉得从士兵到将军,能分为几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