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7407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燕程春的过往
A- A+
    燕程春低头自嘲,又收好表情,就着桌边噼啪作响的烛火,娓娓道来原主的过往。

    “长明村在中原地区,我家原来在北方,靠近皇城根。我爹是个新兵,我娘以前也是跟着酒楼大师傅干活的,后来我们那儿开始干旱,干旱没多久,死了很多人,突然又有了反叛兵,我爹被召去填人命。”

    “反叛军的兵踏破城门的时候,我娘扯着我逃命,结果自己死了。我被邻居阿娘抱着混进逃命队伍,成了南下的流民。”

    “北方……”姜幸想着十五年前的动荡,突然想到,“北方,十五年前……郎君,你莫不是郓(yun)城人。”

    他记得,如今的陛下登基不过二十年,而十五年前,正是他的亲手足发动兵变的时候。

    他那时候年纪也不大,离着皇城甚远,只小小听说过,涉及之地血流成河,民不聊生,堪称大昭之殇。

    “正是那个被屠城的郓城。”燕程春笑得云淡风轻,心里却好一番惊涛骇浪。

    他不回忆不知道,没想到原主竟然在五年那年经历过这么惨烈的事情,事后还能安安稳稳地长大,没长歪,真是不容易。

    “郎君……”姜幸心疼万分眼前这个小少年,他后悔提这件事了。

    “无碍,已经过去许久了。”原主都已经放下了,燕程春只是顺从原主的想法,和自己的夫郎坦诚相待罢了。

    “我跟着流民队伍走到长明村的时候,是现在的村长接待了我们。那时候他就是村长了。”

    “长途跋涉的劳累让很多人疲惫不堪,大家商议着,想就在长明村落户,可我们一行百十多人,要想留下,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村长并没有答应我们,我们就一直等啊等,突然有一天,村长和村长夫人告诉我们,镇上同意了,我们只要做了登记,就可以成为长明村的一员。”

    “如此过去十年,我们中间通婚的通婚,远行的远行,早就和长明村融为一体,是彻彻底底的长明村人了。”

    燕程春说:“其实我五岁时的记忆都记不太清了,唯独这几件事刻在心里,时不时就会想起来,折磨了我多年,近几年才渐渐好转。若我一直被噩梦缠绕,我是绝不敢娶妻的。”

    “想必村长和村长夫人为大家奔波了许久。”姜幸虽然住在镇子上,可对于这种民生大事一概不知,此时突然十分后悔,早知道当时就多多关心关心镇子上的大事了。

    “是很困难,听说是村长和村长夫人不停走访,作保证,才叫县令大人同意,然后是省府大人同意。后来我听说因为村长和村长夫人的义举,县令大人为两位请来了恩典,村长拿了一块省府赏赐的仁义牌匾,村长夫人特赐‘孺人’称呼,协助村长管理整个长明村。村长夫人姓乔,大家便开始叫她乔孺人。”

    “孺人”是这个朝代对有特殊贡献,或者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辈的尊称。

    村长夫人姓乔,大家便叫她乔孺人。

    姜幸听得入迷,“太厉害了……”

    他也好想像村长和乔孺人这样,轰轰烈烈地做成一些事情啊!

    燕程春看透姜幸的想法,笑着说:“咱们这辈子是做不成什么大事了,能把咱们这个小家经营好就算赢。”

    姜幸听着燕程春的说法,心里温热起来。

    小家。

    这是他们自己的小家。

    姜幸第一次萌生出想要读书,想要学习的冲劲,他想学好所有的学问,经营好他和燕程春的小家。

    可他偏偏……就是什么都不会。

    姜幸想到这里,耸下眉眼,有些失落。

    燕程春没去安慰他,只用寻常语气道:“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在世无非吃穿住行。而支撑吃穿住行的,就是银子。”

    “只要有足够多的银子,咱们不仅可以把房子收拾一下,盖成那种瓦房,还能把灶房扩大一倍,多放一些吃食材料。”

    燕程春从记事起就跟着姥姥姥爷生活了,姥姥姥爷年纪大,许多事都让他去跑腿,他自然在这些经历中领悟到了生活的道理。

    他一笔一笔和姜幸计算着,告诉他想要经营好一个家,首先要做什么其次是什么,最后是什么……

    姜幸听到他们需要好大一笔银子,泄气,“郎君,是我拖累你了。”

    如果郎君没有娶他,而是娶一个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的夫郎,现在就可以和郎君两个人一起计划着好好过日子了。

    可郎君偏偏被大管家欺骗,把他娶进了门,他会什么呀!

    燕程春飞快反驳道:“瞎说。”

    即使燕程春这么说了,姜幸搅动手里的东西,还是没信心,“可是我帮不了你什么……”

    “不需要帮什么啊,我们现在又挣不了大钱。”燕程春看得很透彻,他上辈子除了做饭别的都不会,穿越重生的年纪又是十八岁,他都还没高考呢,半个文盲罢了,估计这辈子还是做做饭的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