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收义子收上了瘾,他有天带着手下在整顿滁州的乱民时,发现了三个孤儿,于是打手一挥,又收了三个义子。
这三个孤儿一个名叫何文辉,年十三岁,另外两个十二岁,连个名字都没有,朱元璋也让他们姓了朱,何文辉直接改叫朱文辉,另外两个一个叫朱文刚,另一个叫朱文逊。
和朱文正与朱文忠相比,他们就怯懦多了。
内院的孩子班人数又增加了几个,除了冯文秀和小成玉兄妹以外,其他都是朱元璋的义子。
也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儿子,特别用心在这些义子身上,打算让他们都学成才,好帮自己打天下。
周舍对于来的这些小孩是抱有同情之心的,他们和她一样,都是为了有口饭吃,为了活下去,这一点并没有不同。
只是隐约的周舍也有了紧迫感,就好像本来只有自己一个学生,练得好不好,没个比较。
现在突然多了很多“同学”,一下子竞争压力来了...
周舍感觉又回到了高中时一样,学习任务一下大起来了...这个压力就来自练武和兵法!
毕竟这个是现代教育没有的,周舍也等于从头学起。
就算书面知识够,兵法也是理解的容易,掌握的难,每天演练也升级了,她这个小身板又开始了折磨。
在朱元璋收义子的同时,滁州城里有个书生来了府上毛遂自荐,这个书生名叫李善长,个子高挑,书卷味儿十足,只是人长的瘦气。
相比其他人,这个人可是个纯粹的读书人了,朱元璋先是让他跟着马秀英做些文书工作,统计人头粮草之类的。
渐渐的马秀英发现这个书生有些本事,交给他的繁杂的事务被打理的清清楚楚,从进了滁州以后,马秀英不比朱元璋事情少,朱元璋应付外面的,而她则是归拢这滁州城里的粮草人马等等,相当于管着行政了...
除了上午抽出时间教导周舍和冯文秀读书以外,她是时刻没闲着,连应付朱元璋的时间都没有,多是把朱元璋推去郭宁莲的房里。
这下来了个有能耐的助手,她可是开心不少,随即便和朱元璋推荐了这个人。
朱元璋有天就把李善长传去了问话,这一聊,发现这书生可以啊,就聊的起兴了。
聊的无非就是关于眼下啊,未来啊这些诸如之类的...
李善长说了段让朱元璋很是高兴的话,大概意思是“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还有一个人也是农民出身,那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当初也是普通百姓起身,因为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不胡乱杀人,才五年就成就了帝王的基业。
如今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各处四分五裂,起义队伍上百个,要是跟刘邦学,也能轻易得到天下。
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果不其然,朱元璋听了他的话后大为高兴,同时也想考验一下他,让他好好想想,自己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和刘邦一样统一天下。
李善长回到住处后,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就去院里看孩子们练武。
他也是没有办法,那些个大的头目没一个看得上他的,这不是他第一次毛遂自荐,但却是只有这个势弱的朱元璋收留了他。
周舍早就知道了李善长,她前几天就在想该怎么帮这个瘦书生引起朱元璋的注意,正在练武时就见李善长在远处看着。
周舍瞧了瞧四处,灵机一动,刚好他们正在演练两军对战,于是她便让朱文刚和朱文辉帮自己搬了几个木梯子过来,随后将木梯子堆得高高的放在自己阵营跟前,而后拿起腰间自己做的弹弓,捡了小泥疙瘩,朝对面瞄准着,只要有人伸头,立马就打,不过她倒是注意着没打他们的脸,要不真伤了人就不好了。
每次演练结束,赢的一方可以得到马秀英的一盘点心当奖励。
李善长看了一会儿,突然拍手大笑...随后便走了。
周舍揉了揉被对方打中的肩膀,看他那样子,也不知道懂没懂自己的暗示。
今天的演练,她和朱文刚、朱文辉、朱文逊四人一伙,对抗朱文正和朱文忠与耿天璧,四个对三个,还是输了。
主要是自己这边个子都小,不占优势。
冯文秀带着小成玉在一旁观战,小成玉自然给自己哥哥这边鼓掌,冯文秀看周舍搬木梯子累的满头大汗,就拿了手帕递过去给她擦汗。
周舍拿着手帕把自己的脸和脖子一通乱擦,眼下是初春,虽然没那么冷了,但是也容易着凉。
朱文正在一旁悻悻道,“冯妹妹的手帕怎么只有一条啊,也给咱们带几条啊”。
冯文秀虽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开口回道,“文英年幼,身子单薄”。
朱文正嬉笑着接道:“文英却是单薄,不像咱们男子汉”。
周舍心中翻了个白眼,也不想和他搭腔,就拉着冯文秀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