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由于朱元璋的队伍治军严明,对下面约束有方,名声在附近也渐渐传了出去。
这天朱元璋刚回大帐,下面的人就来报告,说是有一对冯氏兄弟带着几百人前来投靠,现在山下等着。
朱元璋一听也没在意,以为是附近的一些小众势力可能听到自己的名头,前来混口饭吃。于是他大手一挥,让底下的人带那几百人的头目来见自己。
在定远妙山有对冯氏兄弟,老大叫做冯国用,自幼喜读兵书,文章写得又好,本想去考个功名的,结果世道就乱了。
老二叫冯国胜,也是一样文武双全,还多了份勇猛 。
二人家里原先是地方上的绅士,家境优越。红巾军起义后和元兵打来打去,到处都乱哄哄的,冯家就花些钱财组织了些兵马,目的主要是为了自保。
后来听说朱元璋治军的名声,冯氏兄弟决定不能再固守着这几百人,万一哪天来了多点的人马,他们免不了被收拾,还不如找个像样的靠山,于是就带着这几百人和家眷来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去了前帐等候,半个时辰后下面的人来报,已经带了那冯氏二人在帐外,他就让人将那冯氏兄弟带进来。
不大一会儿,冯氏兄弟一前一后走了进来,朱元璋见前面那人约比自己年长几岁,一身儒冠儒服,温文尔雅。后面那人也是一身威武锦服,只是略显深沉。
朱元璋当下没敢再小瞧这兄弟俩,自己要不是打了这两万人马,估计也混不上他们那身衣裳,看二人的气势不像是没饭吃的样子...
当下正了正色才道:“不知二位英雄尊姓大名?不辞辛苦来见咱朱重八是看得起咱,来...快快落座”。
随后忙让人上茶伺候。
一番话说下来,朱元璋才发现这兄弟真是不简单,特别是老大冯国用,谈话间文韬武略,谋士风范啊,自己正愁身边多是勇夫,正缺少文人能士呢。
那老二冯国胜看着也是硬茬,他顿时喜不自胜。热情交谈后,三人是皆大欢喜,各取所求。
随后朱元璋赶忙吩咐将冯氏兄弟带的几百人妥善安置,而后让火头军多烧肉菜,给这几百人接风...
晚上朱元璋好酒好菜好生招待了冯氏兄弟,高谈阔论了一番。
他喝了几碗酒后放下酒杯,假意沉吟了一下问冯国用“以先生看,何为平定天下的大计”。
冯国用胸中早有丘壑,没有三两三,哪敢上梁山...当下朗声回答道:“集庆路为虎踞龙盘之地,是世代帝王的都城,咱们可以先拿下集庆路作为根本。然后再四面出征,还要打出仁义之师的名声,来广收人心,扩大势力,沿途不要欺辱乡民,不要让士兵欺辱妇孺,也不要抢夺贫民的钱财,如此这般,天下也不难平定”。
朱元璋听后大喜,这和妹子跟自己说的那些话不谋而合。
于是他越发高兴,更是待二人至若上宾。
第二天就把这几百人编到了自己的队伍,然后给冯氏兄弟也安排好了官职。
头天下午,周舍溜了几圈马后刚回到大帐,掀开门帘走进来就看见马秀英正在拉着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笑容可掬的问话。
这小姑娘穿着月白色对襟长袄,袄子还缝了边,浅色的棉裤下一双绣花鞋,个子差不多一米五出头,长得秀气又斯文。
她头发绑了两个环辫搭在耳后两侧,前面刘海整整齐齐的,这造型不就是电视里古代有钱人家小孩的打扮?她旁边还站着个差不多年龄的丫鬟。
周舍正纳闷这里怎么会出现这种一点都不搭噶的小孩的时候,马秀英就召唤她了,“周舍,快来见过文秀姐姐...”。
周舍就朝着那“文秀姐姐”颔首点了个头,这么个小不点...怎么叫姐姐...
马秀英回身朝那女孩道“这是我养子朱文英,你唤她文英便可”。
那女孩笑着朝周舍行了一礼。
周舍走到马秀英另一侧坐了下来,静静的听着她们说话。
马秀英这段时间比较忙,也顾不上问周舍每天都跑出去半个时辰去哪了,只是和朱元璋说了让他派人看着点,朱元璋倒是很随意的道“现在这里都是自己的地盘,怕啥,就让英儿出去放放风...不耽误每天读书操练就好”。
自从安顿下来以后,这大帐就成了朱元璋和马秀英及周舍的的起居室,朱元璋办公就在前帐。
这大帐的左右就成了家眷住的地方,春夏和秋菊带着小成玉在右边,郭宁莲在左边,朱元璋多半的时间会去她的帐里。
耿天璧这小子也大了,被他爹带去一起住了。
小成玉自从由着春夏带了以后,春夏给她新做了粉色的棉衣棉鞋,头发也好好打理了,这小孩儿也慢慢和大家混熟会说话了。
由于年纪最小,颇受大家喜爱。只是她不大爱搭理周舍,因为周舍之前的“恶行”她记着了...
随后周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