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6679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苏轼(2)
A- A+
    宫中,三把椅子依次坐上王安石、赵顼和司马光。

    他们眼中看着苏轼,耳中听着苏轼,心里想着变法。

    “孕妾换马……此事应当与变法无涉。”

    “张怀民与‘捞哥哥’之事,可见苏轼之弟苏辙日后会成为宰相,或许此处能看到变法未来如何。”

    “苏家兄弟感情深厚,曾约定年老便辞官比邻隐居。为何苏辙能当宰相,苏轼却在外被贬十几年?”

    王安石心里念着这些猜测和疑惑,思考起苏辙的拜相能给变法带来什么。如果他没有记错,苏辙与他门生吕惠卿的政见时常相左。

    吕惠卿也曾经告诉过他,苏辙似乎不满新法施行。虽然苏辙的怨愤之词不曾流入他耳中,但吕惠卿的话终究让王安石对苏辙的立场有所疑问。

    若苏辙凭借阻拦变法而成为宰相,新法危矣;若变法半道崩卒,大宋危矣!

    王安石紧紧握住扶手,见赵顼与司马光面容愈发严肃,心中陡然生出一阵欣慰。

    他们也想到了这个可能。

    至少现在他还有几个聪明的同路人。

    【首先,我们来讲讲孕妾换马~】

    天幕这句话引得赵顼心中一阵叹息。

    这个议题风月意味太浓,与变法毫不沾边。他难以从这个谣言中发现未来变法何去何从,也无法看出苏轼是否因反对变法被贬、苏辙当上宰相是否是为了接替王安石继续变法。

    他并不知道苏辙对变法的反对态度,只知道不久前苏轼奏对,说新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那回是他虚心请教名士,却最终没有采纳名士意见。

    苏轼认为变法操之过急,可历来矫枉,哪个不过正?

    这苏轼啊……明明是大才,却有与他背离的政治倾向。他不知道要将此人放在何处,才能符合变法的利益、符合大宋的利益。

    赵顼头疼,正要抬手扶额,却见到司马光朝这边拱手。

    “君实?”

    司马光一拜:“臣听闻苏轼当日曾入宫奏对,言新法操之过急,臣亦如此认为。”

    这话引得王安石看过来。他紧盯着司马光,却没有立即问出“为何”二字。

    赵顼知道他在等他的意见。剑拔弩张将气氛凝在眼前,面对明显反对青苗法实施的司马光,赵顼的头又开始痛了起来。

    于是他整理心态,端正坐姿:“君实何出此言!”

    【孕妾换马一事,其实相当容易辟谣。它在网上能够长盛不衰,只是因为它够惊悚,够刺激,够让人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骂苏轼一句“绝世渣男”。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在社交平台对苏轼口诛笔伐,这个谣言甚至已经出现了plus版本:

    “苏轼被贬到岭南啦!苏轼为了省点路费把他家妾室全卖啦,还包括一个怀孕的哦!”

    ……不行了说完这些恶心话以后up真的要去漱漱口祛祛邪了。】

    绍圣二年,岭南惠州,苏轼忙完民生大业,回到寄居的嘉祐寺中。

    佛寺墙边几个大缸,缸里堆了葱、姜、豉和黑豆。

    苏轼把手伸进缸里,摸着光滑的黑豆。

    马上入夏,岭南的瘴气将发。佛寺墙边这些药材要好好保存,到时候就能拿给父老乡亲们驱疫。①

    这样死的人又能少上不少。

    僧人路过,朝他念句阿弥陀佛;王朝云前来,将今春新开梨花折了枝赠他。

    苏轼接过妾室送的花,笑着朝僧人点了点头。

    一时天幕陡降,先说些惹人开怀的纪念,又来些荒诞难言的造谣。

    可苏轼毕竟已经饱经风霜。州郡辗转消磨不了他,两党争斗毁灭不了他,他自衬只是后人区区造谣……

    “后人怎么还用真事去补充他们的谣言呢?”

    王朝云以袖掩口,随苏轼的话笑了起来:“岭南瘴气重,时疫多,怎么东坡公为了保住姐妹们的命遣散她们,到后人嘴里就成贪路费赶人的吝啬鬼了?”

    “子霞啊……当年我羡慕往岭南去的王定国有点酥娘相伴,今日我居岭南有你不离不弃,真是……”

    “东坡公值得!您当年能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难道觉得妾区区余杭歌女做不到这点吗?”②

    王朝云笑着,帕子遮去她咳出的鲜血。

    岭南多疫鬼,不是此乡人。

    【孕妾换马的原始版本并没有“孕妾”这两个字,只有“婢换马”。

    因为这个故事在网上传播广泛,我们也不需要从原文漏洞辨析故事的真假,up这里就不引用文言文原文,只给大家指路明朝冯梦龙《情史》。

    这则晚于苏轼生活年代500年左右的故事初版,讲述了苏轼被贬黄州,打算遣婢女春娘归家,恰逢同僚蒋某喜欢春娘,想以马换春娘,苏轼应允。

    春娘知道后,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