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6679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元稹(7)
A- A+
的以外,更是因为他一路过关斩将,靠的是背先帝的御诗!

    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4岁的孩子就这么会迎合圣意,真是……

    晏殊神色微冷。

    真是奴颜卑膝,他不齿也。

    【《剧谈录》中说元稹明经及第后想结识“善为歌篇”的李贺,被李贺拒绝后怀恨在心。

    之后元稹就在当礼部郎中时提出“因为李贺父亲名字带缙,与进士的进同音,所以李贺不能考进士”这一毁了李贺一生的重要论断。

    可这样问题就来了。

    根据《剧谈录》,元稹是在贞元九年明经即第后去见声名在外的李贺的,而李贺当年……三岁。

    好的,OK,李贺三岁诗名在外,住在河南的家乡吸引了当时在长安的元稹。

    而且元稹还把这个三岁小孩看不起考明经的随口一句话记了二十多年,数次被贬忍辱负重终于大仇得报。

    ……如果这就是《剧谈录》作者自己的心胸,那这个逻辑问题可以当我没说。】

    “《剧谈录》的作者竟对贺如此有信心,认为贺三岁就能名动天下。”

    李贺牵扯嘴唇,笑容讥诮。

    他七岁时援笔作书,为前来造访的韩愈、皇甫湜作《高轩过》一诗,这才声名远播。或许因为扬名才好救家贫,或许是他天生奇才,这事可被他记得清清楚楚。

    他要扬名,可惜他不是为了扬名什么都不顾的人,现在的他对《剧谈录》借他的名字踩元稹名声这事,怒、不、可、遏。

    君子立于世,怎么能靠这些蝇营狗苟去争胜呢?

    未来因为避讳不得考进士使他迷茫,可现在的他毕竟没有经历过这等事情,而且他也相信大唐皇室,看到这个漏洞必然会补。

    他提笔,写诗,身后的小童匆忙捡起他的诗句,塞进锦囊。

    他是幸运的,但那些与他相似的不幸之人,难道不值得一首诗吗?

    开了科举取士的皇帝们纷纷为科举的规定加了一条“不得以避讳拒绝取士”。

    科举从隋朝开始,日渐完善条律众多,可谁知官员竟然会因为一个避讳,白白流失人才。

    现在天幕提了李贺,可谁知道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会有多少个李贺?

    【元稹也没当过礼部郎中。

    礼部下辖四司:礼部司、膳部司、祠部司和主客司,四司各有郎中。元稹担任过祠部郎中,掌管祭祀和天文,职权中不包括科举。

    元稹唯一一次插手科举是在长庆元年,因为科举不公平上表请求重开科举,因此与裴度和一些牛党要员结怨。

    而长庆元年,元稹任祠部郎中并要求科举复核时,李贺已经去世5年。

    元稹根本没有能力影响李贺的科举。】

    唐敬宗李湛猝死后,刘克明伪造圣旨密令绛王李悟入宫继承皇位,之后王守澄兵变拥立江王李昂,直入宫城。刘克明见大势已去,投井自杀。

    李昂即位,大赦天下。

    李昂即位初,连召元白等被天幕点名的贤臣进京供职,裴度兵变有功,加授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宫使。

    李逢吉陷害元稹谋刺裴度一事东窗事发,又因为武昭冤狱之事再度被掀起,纵有王守澄等人相护,依然被剥夺官勋成为平民。

    这种处理并不是很让裴度满意,但这已经是天幕影响和他争取过的结果了。

    裴度是陷害一事的受害者,因此被拖下宰相之位,武昭案也是李逢吉当年为阻止裴度进京受重用而炮制。

    按大唐律法,诬陷者与被其诬陷者当年的处理方式同罪,他和元稹当年共同被贬,今日李逢吉也该被贬出长安。

    而炮制冤狱,是枉法罪,可能被判处流放、徒刑甚至死刑。

    李逢吉却因为多年来在朝堂盘根错节的关系,只是成为平民,依然派人不断往朝廷运作。

    裴度想想自己和李逢吉的恩怨,再想想和元稹的恩怨,只觉得当年这科举案的怨恨,光看后果不过尔尔,不如当年穆宗私自提拔元稹侵犯宰相对官员任命的审核权力来的严重。

    只不过是自己的儿子在复核后被刷下来了而已,但后来不是又被穆宗恩准特赐进士出身了吗?

    科举案的梁子主要还是结在元稹对朝廷官员私心揭露的毫不留情。

    思考间,裴度突然听到天上传来了鬼气森森的缥渺之音。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李贺。

    李贺,字长吉,中唐文学家。他少年贫苦多病,有捷才,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赏识。

    但因为避讳一事被大做文章,李贺无法考进士。韩愈曾经为此事与众人辩驳,引经据典、条分缕析也没能让官员让步。于是李贺最终由父荫成为九品奉礼郎,困居长安无法伸展抱负,辞官成为昭义节度使幕僚。

    昭义节度使郗士美平叛无果,回洛阳修养。李贺最终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