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6679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元稹(6)
A- A+
困,才高八斗,只因是为性别,他们的人生就在岔路口分离。

    越东的女子捏紧手帕。

    “神仙讲完了吗?下一个就是刘姑娘了……”

    【第四个部分:元稹纳刘采春为妾,这个部分是up整理的最痛苦的一部分。

    网上搜刘采春,搜出来都是元稹。

    知网上搜刘采春,论文没几篇,几乎篇篇标题里都有元稹。

    up去看了那些论文,发现这些论文中对于未实锤的元刘绯闻,大部分采取不加思辨直接引用的模式。小部分论文直接援引唐朝记载元刘绯闻的孤例《云溪友议》,抛弃了孤立不证的原则。

    没错,又是《云溪友议》。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我们上一节刚刚讲过,相信大家也明白其中荒谬。】

    范摅看着天幕又冒出大段文字,那赫然是他《云溪友议》中的部分。

    “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乃有排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而赠采春诗曰:‘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

    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且以藁砧尚在,不可夺焉。元公求在浙河七年,因醉题东武亭。诗曰:‘役役闲人事,纷纷碎簿书。功夫两衙尽,留滞七年余。病痛梅天发,亲情海岸疏。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卢侍御简求戏曰:‘丞相虽不恋鲈鱼,乃恋谁耶?’”

    范摅放下酒杯,杯中酒荡起波澜。他对友人苦笑着:“我虽然只是道听途说,但尚且在文里写了因为刘采春有家室,元稹没办法娶她。怎么传到后人那里就成了元稹纳刘采春为妾了?”

    友人倒酒,醉眼迷蒙。

    “云溪子要大改他的《云溪友议》,去考证的不如加我一个?”

    【以上是《云溪友议》的原文,主要讲了刘采春善歌有才,元稹因此忘记薛涛,并为了刘采春在浙地停留了七年。

    原文中第一句就点名刘采春已经嫁人,元稹纳刘采春的谣言不攻自破。所谓写给元稹的《望夫歌》,可能也是刘采春写给丈夫周季南的,或是刘采春代盼望丈夫归家的吴越商妇而作。

    但是范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打了补丁。

    文中“藁砧”是丈夫的隐语,范摅说刘采春有丈夫元稹才放弃纳她。那元刘真的有私情吗?

    我们来结合元稹当时官场处境解析一下状况。】

    “是呐,刘姑娘是为了我们写的诗!”妇人对着天幕大喊,“当家的在外面一漂几个月,我们想他的时候只能看长江上的船来来去去。那个范摅哪里懂我们的辛苦?”

    李岚姑收回抚琴的手,杏眸望向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那里有一点白白的影子,似云又似船。

    “刘姑娘和丈夫都是乐人,常在一处。那些歌儿,是姑娘比照着我们的处境写的啊!士大夫们能写香草美人的佳话,怎么到了姑娘这里,帮我们说一点点话都要被扭曲成这样?”

    自从天幕提到了她,刘采春就匆匆停了排练。此刻的她正与丈夫周季南、女儿周德华有些紧张地看天幕。

    她自然知道自己和元公光明磊落,可身边人怎么想不是她能左右的。

    丈夫脸上还带着一丝参军戏练久了留下的戏谑表情,女儿的小脸上倒是严肃到有些生气。

    天幕都说了是辟谣,一切最终都会是好的吧?

    【我们从“忘薛涛”、“写情歌”和“元稹在浙地七年是为了刘采春”三个点来驳斥。

    第一,忘薛涛。元薛谣言我们刚刚讲过,这点错误不再赘述。

    第二,写情歌。元稹给刘采春写的《赠刘采春》,就是《云溪友议》选段里的第一首诗,不见于元稹自编的诗歌总集《元氏长庆集》,疑为伪作。

    其实《寄赠薛涛》也不见于《元氏长庆集》,《寄旧诗与元微之》不见于薛涛本人的《锦江集》,同样可能是伪作。

    就算把这首诗算作元稹的,诗中也没有什么超越官员对歌伎欣赏的感情。】

    不是说要结合官场辟谣吗?官场在何处?

    此时着急的不止唐朝诸位皇帝,还有元稹任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时的李逢吉。

    他陷害元稹谋刺裴度,把二人排挤出京后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宰相宝座。之后他不断阻断着元稹的消息到达中央,以免皇帝想起来还有这个人。

    这天幕究竟会怎么说他……

    天幕出现后,他就知道了元稹一定会被圣人看到,所有的区别无非是他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中央。

    但元稹回朝是一回事,他自己的前途又是另一回事。

    他想过辞官避祸,可……

    那是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啊……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