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66794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元稹(1)
A- A+
    李纯还没来得及问身边的宦官“元稹”是何人,天幕就帮他想起来了。

    他记得《莺莺传》,这篇传奇在几年前使长安纸贵,很难想象这只是一个少年投给高官的行卷。

    李纯素有大志,追慕着贞观开元的大唐,想要让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回到中央。元稹既然有能力,他便敢提拔。即使以后这人不能帮他向藩镇挥刀,也能外放去地方做一员大吏。

    而白居易——虽然他还没看这二人合著的《策林》,但这书能在他的桌上摆着就能证明这是个有主张有能力的。元稹被天幕夸了,又被说刚直,白居易是他一生挚友,可见其为人。

    总是那句话,人才入朝,不能帮他政斗,放去地方也是好的。

    宫里的太监带着新皇的邀请往元稹家的方向疾驰而去。

    【第一个部分:《莺莺传》(《会真记》)自寓说及辩驳。

    《莺莺传》是三大传奇之一,又名《会真记》,是元稹于贞元十八年投出的行卷。讲了张生与崔莺莺恋爱,之后又将她遗弃的故事。

    《莺莺传》的文学价值很高,社会影响也很深远。

    它在唐传奇的发展中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莺莺传》之前,唐传奇总带有一些玄幻色彩,《莺莺传》以后,则开始着重描写世俗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简单来说,就是《莺莺传》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使文学落地了。这种文学理念的变化,或许与元白对现实主义诗歌的推崇和他们文坛领袖的地位有关。

    在唐朝之后,《莺莺传》被多次改编、被重新演绎,如宋代赵令畤的《莺莺传》话本、《莺莺六幺》杂剧,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明代有李日华《南调西厢记》,清代有沈谦《翻西厢》传奇等。

    最出名的演绎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更出名的是《红楼梦》里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红楼梦》这种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都有这千年前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说《莺莺传》的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

    “快快!唐以后是宋,宋以后是金,金之后明,明后面清……元代?元代又在哪里?”

    这可不是什么该被消遣掉的内容。

    神迹预示模糊不清,不知道还有没有错。前几朝的帝王们恨不得肋下生双翼,飞到天尽头,好一窥之后是怎么改的朝换的代。

    王实甫方辞官,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王京书会”,觉得这书场中比蝇营狗苟的官场痛快许多。

    他执笔蘸墨正要续作,听到天幕说他将是著名作曲家,心中也是畅快。

    官场留不得他,他便在外面闯出千古留名。

    茫茫大雪中,曹雪芹也笑,又伸手去接自己笑出的白气。

    天冷啊……

    墨冻了,没得热水浇;衣单了,未有裘衣绕。

    纵然贾府热水裘衣无数,千万的人啊,也只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的《红楼梦》,不,《石头记》能成为小说的巅峰,谁知以后如何……

    但必不会像他的家,如云般聚了,又如云般散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莺莺传》是一篇传奇,按现在的文体划分会被划入小说。

    大家上小学的时候应该都有这种经历。上课的时候,老师说《故乡》是鲁迅小时候,但考试的时候老师就会强调:试卷上不要说《故乡》是鲁迅的自传!

    如果阅读理解是第一人称,老师就会强调要给答案里的“我”打引号,因为这是小说,所以“我”只是一个小说主角,与现实毫不相干。

    一本书的体裁只要定为小说,那其中必然包含虚构部分。就连《莺莺传》里写《会真诗》的那个“河南元稹”都不能说是现实的元稹,更不可以把主角张生和作者元稹等同。

    《莺莺传》既然不是回忆录而是小说,张生就不是元稹。】

    已经被现代“义务教育”震撼过的古人们选择性忽略了天幕讲的小学事件。他们确实听过了,也确实听不懂。

    《莺莺传》是回忆录不是小说,有虚构性,这点他们认可。

    但要用这一点帮元稹脱罪绝不可能被他们认可。

    赵令畤放下刚从书架里被取出的莺莺传自寓说手稿。若天幕只说这些,他也不必再取出自己认为自寓的证据,来与天幕隔空辩驳了。

    小说有虚构性,谁知道里面虚构有多少啊?

    他惊讶于自己的猜测在千年后被奉为主流,但他的理论并不是空口无凭。他相信自己与天幕还有一辩之力。

    【自宋朝的赵令畤和王性之提出自寓论后,直至现在,论据并没有增加,但自寓说信奉者逐渐从当年那两个人变成了所有人。】

    真是够无聊的。赵令畤想。他本以为千年过去了,后人是找到了什么决定性证据才把自寓说推为公论,没想到他的不成熟猜测成为公论似乎只是因为八卦、瞎传和盲信。

    还不如他自己醉心《莺莺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