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不善言辞,也倒不是真的不会说。她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曾让当朝多少才子叹之不如。不过她很少写,蘸墨落笔,染的多是行军之道。
但她的确不怎么爱与人交谈,话语能精简就精简。所以这句短短的“更应如此”,将她从小看到大的李正罡是懂的。
李长安看起来对什么人、事都淡淡的,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但其实是个很执拗的人,认定的事,就不会再改。
十三年前,天生体弱的李长安非要跟着两个母舅学武。那时李正罡觉得她太小,整日摸爬打滚的,身上总是青青紫紫,新痕叠旧疤的,看得人忧心。
他对她阿娘谢婉灵道,别叫长安跟着闹了,哪日若摔到脸,破相了如何是好?
谢婉灵笑,小孩子家家的,多摔会才皮实,有什么要紧。
李正罡说不动她,李长安的固执简直和她阿娘一模一样。只好亲自去劝。李长安对于阿爷的话一向是听的,这次却没有立刻答应下来,瘪了嘴,第二日果然没说闹着要谢景涯和谢景一教她什么。
可后来宫人却告诉李正罡,二公主虽说放下剑,每日清晨却拿着一根树枝舞来舞去,等谢婉灵醒了才假装刚起的样子,一同去用早膳。
李正罡头疼,唤李长安来。小小的李长安抿着唇,不知从哪学了一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那个奶声奶气说出正经话的小孩子,与眼前这个沉默的少女身影重叠。长了许多,执拗却没变一点。
如果让她只是在公主府内养尊处优,不知会闹出多少麻烦来。
李正罡拧着眉,最终给李长安秘密下了监察百官的任务,但都是六品以下的地方官。
李长安也没犹豫,立即向安阳的边远小县出发。眼下正在驿栈内歇脚,用午膳。
除了她自己的暗卫外,被派来的人都是李正罡指定的。应该是为了安抚她,这些人里有不少都是之前在北狄跟从她的将士。
不让打仗是为了她的安全,监察百官是为了她今后官途坦荡,平步青云,以后好能辅佐太子。
说得好听,其实李长安都明白。李正罡既害怕她在边疆像谢氏兄弟一样能够叱咤黄尘,又怕她在都城联络势力,还怕她和亲联合外族……于是安了这么个特殊的监察位置,慢慢地在州县中消磨时光。而且比起那些外人,身为皇族的自己还能忠心耿耿的帮忙稳固李家利益。如若自己起了二心,还能借刀杀人……真是,好计策。
李正罡处处谨慎提防,却用错了地方。幼时记忆里那个温和的阿爷,和现在是终究不同了。李长安不知作何表情,却被四七敏锐捕捉到。
四七立刻招呼大家来看:“诶诶诶,殿下怎么笑了啊。有什么喜事快给大家分享一下!请喝酒怎样?请喝酒吧!”
李长安:“?”
李长安在行军之时,可谓是军纪严明,言出必行。初来时手下人都颇有微词,但她也没废话,先是直接拿了几个违纪老兵开刀。再有废话者,直接练兵场见。
打得过的,就坐她的位置;打不过的,那就滚回家去。话放出去豪横无比,不少人笑她轻狂,也本不想理她。却对钱权动了心,也有的是想给小女郎一个教训,于是跃跃欲试。可都被打服了。她又手段了得,恩威并施,于是没有一个人不是心服口服的。虽然敬她,倒也怕她。
本次办事,十几个男子本来吃个饭都小心翼翼的,默念着“食不言寝不语食不言寝不语”。后来看见四七每每如此放纵,殿下却没有怪罪,不免生疑。
尽管四七自己说:“我跟你们能一样吗?我可不是普通护卫!”可非亲非故,又不是姘头,哪有人信。都觉得李长安是在下战场的时候挺好说话,慢慢也不那么紧张了。每当四七一闹,他们还纷纷附和,不嫌事大。
李长安被闹得头疼,刚要人店家上几壶好酒,人却被一把拽过去。她本来刀都握紧,意外又熟悉的清冽冷香将她包裹,于是没躲。默默将刀插回腰间。
然后听到一声很轻的笑。
笑的人半个时辰前才来到这,和林梓墨本来打定主意要去芜州水月行。正准备吃完饭就走,却听到有人在喊道那不是林梓墨吗?
完了。
无人认识凌愿,但林梓墨这张脸,随着大理寺一把烈火,可谓是名声大噪啊。他还没习惯隐藏自己,忘记遮脸,可就被认出来了。
眼看林梓墨被团团围住,凌愿眼尖,一下子发现驿栈东南角坐了个红衣女子。乌发玉面,鼻梁上有一颗小痣,不是李长安又是谁?
凌愿心念一转,装作路人往那边走,趁机绑了人来。
一把匕首就这样逼在李长安脖颈上。侍卫欲动,李长安却悄悄比了个手势,要他们退下。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举着刀剑,也不敢轻举妄动。
凌愿这下满意了,唇角扬起:“麻烦各位先往后退一退,然后再放开那位小郎君,如何?”
自然没人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