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57358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第 13 章
A- A+
工以及对火候的掌握,他已经服气了,只是提出自己的疑问。

    张丽芬却不这么想,她说:“国强,你说什么呢?宁宁又不像你,在福运楼学了这么多年,她能做到有个样子已经不错了,你说的这些都是福运楼的不传之秘,宁宁不懂也正常。”

    岳宝华看了她一眼,懒得跟一个除了小心思,什么都不懂的人计较。

    这时,岳宁又烧起了锅子,锅里添了少许油,把鱼茸放进去煸炒:“如果煎好的鱼放鱼汤里煮,香气会散,泡冷水里香气跑得少一些,多少会有影响,所以会有这一步,把鱼肉里的水分炒干,重新激发香气,还有一个作用是让鱼茸更散,这样鱼羹就更加细腻。”

    鱼茸收干后,岳宁将其盛出,锅壁上还沾了些略带焦黄的鱼茸,她也不涮锅子,直接把奶白鱼汤倒了进去。锅子还热着,发出滋滋的声响,一股子香气升腾而出。

    “宁宁,你怎么不洗锅就倒汤了?”张丽芬问。

    岳宁盖上锅盖:“伯母知道咱们粤菜的镬气是什么吗?”

    “我当然知道,就是旺火炒出来的烟火气。”张丽芬很得意,她要是连这个都不知道,还怎么能算厨师的老婆呢?

    岳宁转身去把粥汤过滤出来,说道:“是食物的褐变反应,法国化学家美拉德在1912年提出的。拆鱼羹的风味就是鱼肉煎炸过程中产生的焦香,这些锅边粘着的鱼茸也是这个道理。”

    “褐变反应?”罗国强皱起了眉头。

    乔君贤先一步说道:“褐变反应,西方直接叫美拉德反应,最常见的是煎牛排的时候,铸铁锅烧得够旺,牛排放下去,香气就出来了。”

    “对,我爸爸教我的时候,也举例了牛排。分到小块的牛肉时,也试着煎给我吃,但是我咬不动。他说咱们这里的牛都是吃草的,肉质太老,不适合煎。谷饲育肥的牛排,有丰富的油脂,那样煎会很好吃。”岳宁揭开锅盖,开始逐一放配菜,“爸爸说,烧菜是一门学问,从师傅那里学手艺是知其然,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知其所以然。”

    岳宝华对自己的厨艺很自信,现在他发现自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师傅领进门,他通过钻研,才有了今日的手艺,但是他从没去了解过其中的原理。他问:“你爸爸还知道这些?”

    “对啊!他在粤城的时候,常去图书馆,记了很多笔记,整理了各地的菜谱,也去各个餐馆吃饭,尝试各地风味。粤菜祖训就是有传统,无正宗。”岳宁像是想到了什么,她侧头跟正在盛羊头的杨大年说,“大年叔,洋芋饼饼我来炒吧?”

    “行啊!”

    岳宁放入鱼茸:“粤菜发源地是粤城,粤城是千年商都,往来客商齐聚。爸爸从书里读到粤菜中的经典——脆皮乳鸽的来源,是源于西餐厨师被老板开除之后,手里没钱买不起进口的西餐料汁,只能用酱油代替黑胡椒酱,用来煎牛排。后来又用西餐烤鸭胸的方法做乳鸽。后来乳鸽的做法又和烧鹅的做法融合,用了脆皮水,跟西餐完全不一样,成了今天的脆皮乳鸽。他跟我说,这就是粤菜无正宗的由来。”

    岳宝华笑着问:“有传统又怎么说?”

    岳宁把粥水倒入鱼汤,用锅铲搅动鱼汤,鱼汤变得浓稠:“爷爷,您先喝了这碗拆鱼羹,我再跟您说。”

    操场上,几张课桌拼在一起,桌上陆续摆上了出锅的菜肴。

    北京来的陈主任招呼大家:“来来来,坐下吃饭了。”

    岳宝华邀请乔君贤一起去坐下。李巧妹端了拆鱼羹过来,岳宁还在炒洋芋饼饼。

    岳宝华的眼睛盯着远处正在炒菜的孙女,“滋啦”声中,锅里的食材被抛起又落下,孙女的炒菜手法,不输给自己的任何一个徒弟。错了!其实跟自己这个几十年的老厨子也没什么区别。

    炒菜讲究猛火快炒,分秒之间,洋芋饼饼已经落在两个大碗里。

    岳宁端着碗,问还在炒南瓜苗的杨大年:“叔,你还有菜要炒吗?”

    “我也好了,马上来。”

    这边拆鱼羹的醇香还没有散去,炒洋芋饼饼带着市井烟火气的浓香扑鼻而来。

    一桌人全都朝岳宁这边看来,岳宁放下炒洋芋饼饼,在爷爷身边坐下。

    李巧妹为贵客盛了拆鱼羹,这让岳宝华为难了。拆鱼羹要吃刚出锅的,这个洋芋饼饼虽然不是粤菜,但孙女炒菜的手法,他知道这洋芋饼饼也要趁热吃。那到底先吃哪个呢?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