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同样在这里改造的莫伯伯,可是从美国回来的专家、大学教授,他是实实在在地指导她学习。这个上海男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囡囡啊,我们再做一道数学题哦,做好了,伯伯给你读一首宋词,好不好呀?”
有这么一位厉害的人抓她学习,就算她不恢复记忆,参加高考考上大学也没问题。
1977年高考恢复,她就报名参加了。那年高考没有公布考分,在1978年上半年分两批录取,第一批和第二批都没有她的名字。明明考题对她来说很简单,想来应该是政审的缘故。
她也不着急,反正78年7月就要进行第二届高考了。
可谁知道,高考那几天,刚好碰上羊瘟,他们这一片的羊群都发热、烂嘴、腹泻,她根本脱不开身。
今年她又报名了高考,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千万别再出什么岔子了。直到广播里传来全体脱帽的消息,她再也不用为这方面担心了。只希望羊都好好的,自己也没病没灾,顺顺利利的。
她计划好了,先读大学,再走上辈子的路。
上辈子,她被誉为承包海外华人及老外烧腊饭的女人。
在读研期间,她跑了很多地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口味上具有普适性的广式烧腊,为什么就不能像麻辣烫、牛肉面,乃至沙县小吃那样,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呢?
有人跟她说,广式烧腊对食材要求高,烧鹅要用清远黑棕鹅;也有人说,广式烧腊很考验师傅的手艺,粤菜酒楼都会重金聘请烧腊名师,很难做到统一;还有人说,广式烧腊讲究的是人情味,是老广独有的情调。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剔除高端餐饮的顶级口味和情怀追求,想要广泛传播,工业化、标准化、可复制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她开始创业,她的烧腊品牌确实很有竞争力,拿到投资后,店面在全国铺开。而真正为她带来巨额利润的是海外市场。在国内,大酒楼的烧腊作为冷碟,烧腊小作坊遍布街头,她的店虽然有名,但还不至于让人想吃烧腊就想到她的店,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下,利润微薄。
在国外,她把烧腊饭做成了既有中国味道,又适应外国人口味的中式快餐。
爆款单品叉烧饭,全球单日售卖超过两万份。后来,她还推出了火爆却也被骂上热搜的玻璃脆皮烧鸭饭。网络上议论纷纷,有人质疑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烧腊,还能算是老广味道吗?
很多厨师借着批评她的菜品,卖起了正宗广东烧腊,一时间广东烧腊在网上爆火,人们去大街小巷探寻正宗广府味道,顺带踩一脚她的烧腊不正宗。
那又怎样?这并不影响她赚得盆满钵满,公司估值节节攀升,她也跻身富豪榜。
钱赚多了,人就膨胀了。面对网络上质疑她不懂粤菜的声音,她不爽了,公开宣布要开一家高端粤菜酒楼,亲自坐镇,主打用心做菜。
网友们等着看她的笑话,结果这家酒楼门庭若市。她不得不开启高端餐饮品牌线,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开了十八家门店。
后来,她又找了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开了一家有门槛的餐厅,主打她亲手料理,往来的都是各界名流大佬。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让她对食材变得十分挑剔,没有好食材,她就拒绝做菜。她越是挑剔,那帮人就越觉得她的菜值得等待。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觉得她太不懂得珍惜,所以才让她来到西北这个地方。在这里,龙趸、帝王蟹只能在梦里见到,鲍鱼海参想都别想,就连牛羊都是国家的。
好在改革开放了,有上辈子的经验,这辈子她总能重新起来的。起来之后可不能再像上辈子那样了,以后可不能再那么挑剔食材了。
言归正传,现在爷爷对爸爸心存亏欠,可到了港城,他家里有老婆、有儿孙。她去港城,势必会侵犯他们的利益。她这个从未和爷爷相处过的孙女,怎么能和陪伴爷爷几十年的老婆、儿孙相比呢?
这点微薄的祖孙情,能维持几天呢?与其到时候情分消磨殆尽,还不如不去。还是按照自己原定的计划,参加高考回城吧。
思虑再三,岳宁点了点头,说:“港城是好,可我去了会给您添很多麻烦。现在改革开放了,以后去港城也有机会。我开个烧腊摊,应该能养活自己。”
高考的事,就不要跟爷爷说了。
“你会做菜?”岳宝华有些意外。孩子五岁就来到这里,这里物资匮乏,哪有机会让她学做菜呢?
你看,她爸爸是个手艺很好的厨子,爷爷都不信她会做菜,更别说高考的事了,解释也没用。
有一年过年,爸爸把她养了很久的鸭子杀了,给她做烧鸭。她跟在爸爸的裤腿边,看爸爸调制脆皮水,听爸爸无奈地说这里很多香料都没有。等爸爸烤好鸭子,她当时信心满满地说自己也会做了。
她吃得狼吞虎咽,见她这么喜欢,她生日的时候,爸爸去买了一只鸭子。这次她非要自己做烧鸭,爸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