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5502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少年曼宁
A- A+
    联邦军校本质上是一座预备役军营,军衔决定话语权,战地资历则是最硬的背景。

    像哈斯汀这样的现役陆军少尉,实战经验丰富,又有出生入死的荣耀,与其说是军校生,还不如说是半个教官,所以,他平等地看不起每一个同窗——

    一群温室养护、未经风雨的嫩苗罢了。

    而那些前来镀金的世家子弟,纵然校外前呼后拥,摆出一副少爷做派,到了校内,在军规和军衔的双重压制之下,见了平民出身的少尉,也只能不情不愿地礼让三分。

    唯独曼宁不吃这一套。

    因为他也同样平等地看不起每一个同窗,包括哈斯汀。

    这个全校唯一的Oga少年,给哈斯汀留下了极为恶劣的第一印象。

    -

    首先,一群二十几岁的成年Alpha当中混进来一个16岁的未成年Oga,本身就已经够荒谬的了。其次,这个Oga清瘦单薄,却常常流露出与体格不匹配的嚣张。

    一种无辜而不自知的嚣张。

    比方说,曼宁三天两头在战术模拟课上公开否定哈斯汀的策略,偏偏又不爱给依据。哈斯汀当然不服气,追问为什么,曼宁就眨一眨那双澄净的蓝灰色眼眸,答案敷衍到离谱:

    “因为实战不可行。”

    实战。

    一个刀尖舔血八年的Alpha现役,被一个嫩生生的Oga预备役指教“实战”,关键还说得一脸笃定,哈斯汀连呕血的心都有了。

    他向曼宁索要替代战术,曼宁给了——同样简短到离谱,同样无凭无据。他不依不饶,要求曼宁结合战场状况,一步步详实分析,起码向大家阐明决策的由来,而不是凭空扔出一截无根之木。曼宁摇摇头,坦荡地说:

    “我不知道,但我是对的。”

    -

    可气的是,曼宁确实是对的。

    而且,总是对的。

    他像一个傲慢且懒散的优等生,永远只写答案,不写过程,令哈斯汀深以为恨,却怎么都抓不到错处。甚至,题目越复杂,条件越严苛,战场环境越趋近真实,曼宁的答案就越正确。

    举例来说,如果试卷上只有一间U型房屋的简易图示,那么,曼宁的答案就泯然众人。

    如果这间U型房屋具体到了一处三段楼梯间、位置在仓库二楼、双人并肩宽度、砖木结构、转角开一扇窄窗、低纬度、冬季、清晨六点、上行方向移动、末端有一扇虚掩的铁门,那么,曼宁的答案会立刻变得精彩纷呈。

    再比如,当试卷上只印了一行“清扫S型突破区”,曼宁就也只答寥寥数行,寡淡无趣。

    而当这块S型突破区具体到了一条东西向的曲折河溪、两岸密林高耸、左岸是截断的陡坡、右岸是碎石浅滩、中央有倒塌的巨大枯树、水流湍急、最深处没过头顶、入夜、新月、水温十度……曼宁会为每一个潜在登陆点都写一套单独的答案。

    -

    这不合逻辑。

    哈斯汀拿着曼宁的试卷,反复确认上面的字迹和署名,纳闷得直挠头。

    并不是说这样的人现实中不存在,相反,八年军旅生涯,他其实见过不少:从未接受专业的理论训练,军事术语匮乏,不具备学院派思维,只有长年累月的大量实战历练,以至于经验先行,可以跳过分析,仅凭直觉就给出正确的判断。

    那应该是他的战友,边境地带土生土长的本地老兵们,而不该是一个白白净净、满身书卷气、久居联邦心脏、远离硝烟的16岁Oga。

    试卷上描述的战场环境,他怀疑曼宁根本连见都没见过。

    -

    那时,其他Alpha也总在私下谈论曼宁,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曼宁拥有罕见的原始直觉。

    意思是,曼宁对空间和时间的把控之所以惊人地敏锐,是因为他觉醒了一种人类早已退化的原始环境感知力,单靠想象就能建立强大的临场感,连战术都可以逆向推导:先靠直觉获得答案,再反推依据。

    他不是懒得写过程,而是真的不知道。

    Alpha们对此既惊叹,又惋惜——惊叹世上居然有这样契合将帅之材的天赋,惋惜它不巧落在了一个Oga身上。但凡曼宁是个Beta,前途必定璀璨不可估量。

    -

    哈斯汀坦承,面对曼宁,他其实一直处在嫉妒和庆幸的矛盾心态之中:嫉妒曼宁的天赋,庆幸自己的性别。

    不过总体上还是庆幸多一些。

    因为Oga的生理劣势实在太大了。

    十六岁是一道分水岭,Oga的发育方向开始和Alpha背道而驰,一方走下坡,一方走上坡,脑力天赋并不足以弥补日益拉开的体能差距。论综合成绩,曼宁固然名列前茅,但哈斯汀始终压了他一头,稳居第一。

    笔杆代替不了枪杆,卷面也代替不了战场。较之天赋,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