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42742

是否收藏本书?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卖手镯
A- A+
先不说,村里那些人也会觉得奇怪的。

    以后马玉书肯定也是要贴身照顾叶卫明的,那他们一家人搬回村里住也影响不了什么,最多是买东西有点不方便而已。

    不过这些事情也不能急,叶宁还得慢慢跟父母商量。

    华国人骨子里就有种田基因,人在失意的时候,就想学陶渊明那般回家种种地,想来这思想工作也不难做。

    叶卫明一口一口地喝着女儿喂的乌鱼汤时,有些不放心地叮嘱道:“我这里有你.妈看着,你就忙你的事情,可别被这些杂事分了心,家里现在的这个情况,可都靠你了。”

    华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其中就属老师和公务员最吃香。

    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想下海,现在的人是都盼着能上岸。

    叶卫明和马玉书就是一门心思地盼着女儿能够考上公务员的家长,旱涝保收的,总算是个保障。

    以前叶宁对考公这件事情是不抗拒的,作为独生女,她也想安安稳稳地留在父母身边。

    现在有木门了,叶宁对考公的执念就没有那么大了。

    公务员稳定归稳定,她有考上城镇编制的学姐,每天都在朋友圈吐槽她那交完五险一金后两千八的月工资。

    那就算叶宁运气好考上编制了,前几年的工资肯定高不到哪里去,就家里现在的这个情况,两三千块的工资可不够他们一家人生活……

    医院的晚上并不安宁,凌晨时分叶卫明隔壁床的患者濒危了,医生护士来回奔波,家属的哭喊,牵扯着叶宁的神经,实在睡不着,她索性掏出手机查起了六十七年代的资料。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既然以后她要在那边做生意,多了解一些那边的情况总是好的。

    汇总完收集的资料后,叶宁对那个时期也有了粗略的了解。

    总而言之,那会儿很困难,物资短缺,普通老百姓常年吃不饱肚子,农村的老百姓过得尤其困难,这种情况一直到包产到户的政策开始实施后才略有好转。

    那个时期的老百姓还不止是食物上的缺乏,穿的衣物、平常生活的日用品、小家电等工业用品,也是供不应求的。

    当然两个世界的物资差价也是很大的,就拿叶宁刚到手的金手镯来说,那边的金价就几块钱一克,拿到这边来,身价直接飙升百倍。

    网上还有不少人晒出家中长辈捡漏的经历,什么用几十斤粮食就换到了清朝的老坑玻璃种手镯,前朝的古董字画什么,看得叶宁那叫一个干劲十足。

    叶宁对自己的水平有自知之明,古董字画水太深,她压根就分辨不了真伪,想想还是金玉最靠谱。

    不过那会儿的户籍也是很严格的,出门要介绍信,乘车住宿都需要证明。

    叶宁一个黑户,要想在那边做这倒买倒卖的生意,风险还是太大了,这要是一个不慎被抓住了,拿不出证明,怕是得被当成特务给突突了。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找几个那边世界的人作为中间人,叶宁提供商品,由对方帮她卖掉,再把卖来的钱换成金玉等拿到现代来好变现的东西。

    不过这么干的风险很大,得找信得过人,否则对方拿货物卖了钱不认账,叶宁也拿对方没办法。

    这事不能着急,得等她多了解一些那边的情况后才能实施。

    ——

    因为女儿突然给了这么个手镯,马玉书这一晚上都没怎么睡踏实。

    马玉书了解自己的女儿,也相信对方不可能去偷去抢,但是手镯价值太过昂贵,她担心女儿因为家里的情况,在男女之事上犯糊涂。

    实在不放心,早上马玉书又给女儿打了电话过去,叶宁在电话里再三保证,这手镯是自己以正当途径得来的,绝对不是哪个土大款送给她后,她的才作罢,转而给回收黄金的老板周琴发了消息。

    这一两年金价涨得很快,周琴和老公早上把黄金收上来后,也不敢放在手,一般就是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转手卖掉了。

    周琴也是马玉书以前的客人,对方知道她家里的情况,收到消息后直接就带着工具开车到了小区楼下。

    见到马玉书后,周琴半开玩笑半认真道:“马姐你可真是深藏不露啊,之前都卖了那么多首饰了,手里竟然还有存货呢。”

    前些天缺钱,马玉书把自己和女儿的首饰都卖掉了,大概两百多克的金子,倒也换了十几万块钱。

    听着好像不少,不过工地上和叶卫明一起出事的还有另外两个工人,一死一重伤。

    在叶卫明的安排下,卖房子的钱赔给了死者家属,两家人私下和解。

    另外一个伤者还在医院住着,叶卫明和对方的医疗费每天都是好几千,等到对方伤好出院,少不了还要赔上一大笔钱,哪里是卖点首饰就能摆平的事情。

    按照女儿的说法,马玉书苦笑着把手镯递了过去:“唉,出了这个事情,有多少家底都得搭里面,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