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张嘉华的提议一出,罗拉又开始有了活力。
这让张嘉华觉得,罗拉其实早就有过这样的主意了,但许是怕他们这些小辈不许她那样奔波所以才一直没提。
罗拉从卧室里拿了个本子出来,张嘉华凑过去看,那笔记本上面写了好些时间点。
罗拉笑着说:“其实我自己也经常推理。”
“哦?”张嘉华好奇地看着她。
罗拉指着上面记载的时间点告诉她,“我是一九三七年的九月到了沪市的,民生和我父亲也是九月到了沪市安顿好我们后才离开的。那之后,留在法租界的就只有我和母亲,以及民生的父母、当时一直陪着我母亲的老仆人秋娘,还有我当时的仆人罗晚棠,这些都是我们当时的家仆。
“到了沪市,虽然当时家里也请了些别的工人,但我对那些人都还不怎么熟悉,要找人的话就只能找这几个熟悉的家仆。”罗拉又指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时间点,说,“到了十二月,我参加了一个叫《真实》的新报机构,是向国内外报道日本在华的恶行、反战反侵略的,那会我还觉得挺骄傲,自己终于也能做些什么了。”罗拉说着笑了笑,回过神来,笑容又淡了些,“可是,那之后的事情我就不记得了。”
张嘉华逗笑道:“没想到我们罗拉小姐曾经也这么厉害。”
罗拉听着她说的“没想到”有些郁闷地苦笑了下,“难道你们曾经都没有从我这里或者从你们爷爷那里听说过我的事?”
张嘉华闻言一顿,认真地想了想,从小到大,因为爷爷工作的特殊性,以及父亲叔伯工作的缘故,他们这些小辈听得更多的是爷爷的工作成就,关于奶奶的事似乎就知道奶奶曾经是杭城大家族的小姐这么一回事。
罗拉看着她的沉默也静了静,有些遗憾地说:“许是发生了什么,我放弃了吧……”
张嘉华看着她失落的样子,打岔道:“总之,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后发生的事你都不知道,嗯……”张嘉华想了下,“一九四七年你嫁给了爷爷,那么这十年的事就只有曾经和你一起在沪市生活的人才知道了。”
但是罗拉九十四岁了,除非当时和她同龄的人也有她这么长寿才可能找到知情的人,张嘉华这么地想着,抬眼却见罗拉一脸期待地看着她。
罗拉笑着说:“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沪市找找?”
“可是——”张嘉华回忆着小时候家族聚会时那些大人们说过的故事,“我记得以前他们说过,我爸爸和叔叔姑姑他们小时候都是在杭城出生,那也就是说,至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你们从沪市回了杭城。”
“我们回过杭城?”
张嘉华点点头,“嗯,我记得在我爸那有一张照片,是他们三兄妹在杭城家中拍的照片,那可是个大园林呢。”
罗拉闻言点点头,“那应该是回去了。”不管是在她罗家还是在张家,园林式宅子就是他们家的标志。
张嘉华接着梳理家族过去的一些重要历史时间,“然后到了一九五八年,你们去了美国,再之后,爷爷和我爸爸是一九七六年先行回国的,你和姑姑是一九八〇年回国的。”张嘉华说着在笔记本上补充这三个时间点。
写完后看着这三个时间,忍不住感慨,“奶奶——”张嘉华目光看向罗拉,说,“你们好像很有先见之明哎!”
罗拉不明所以,“什么?”
张嘉华指着笔记本上的时间,说:“你看,一九三七年,到处打仗的时候能顺利迁移到租界去,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又回了家乡,一九五八年去了美国,那会我们国家也发生了一些事——”张嘉华看着罗拉茫然的模样,解释说,“总之五八年之后国家又有一段比较混乱的经历,一直到你从美国回来,又好起来。”张嘉华说完笑了下。
罗拉怔然,“那岂不是我每次在国家有难的时候都逃走了?”
张嘉华笑容一滞,“也许你们也没有预料到呢?只是凑巧。”
罗拉看着那上面的时间,“那也太巧了。”
见罗拉又要陷入难过了,张嘉华揽过她的肩膀,“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至少明确了目的地,如果当时和你一起的人还有在世的,又或者有什么后人的,我们可以试着去杭城找。”
罗拉笑了笑,望着笔记本上记载的时间,说:“是啊。”
“不过——”张嘉华又提议道,“在那之前,要不要先问问大家关于过去的事?”
“嗯?为什么?”
张嘉华解释说:“因为我一个人记得的事少,而且也是很小的时候才听他们说过,说不定再问问其他人也会有收获呢?”
罗拉想了想,“那你可不要把我的事告诉他们,在没找回过去的记忆前,我不愿他们知道我的想法。”
张嘉华轻笑,“好,我定给你保密的。”
张嘉华花了两天时间去联系亲人询问,甚至也问过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