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到林桐的疏远,心中纳闷,却又不知缘由。
数日后,荣国府内上下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氛围。林桐随着贾府众人一同早早来到府前,翘首以盼薛家一行。彼时,晴空万里,微风轻拂,将府前的灯笼吹得轻轻晃动,发出清脆声响。
远远地,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抬眸望去,只见几匹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正奋力拉着一辆装饰得极为精美的马车,缓缓朝着贾府而来。马车周身雕刻着精致繁复的花纹,在日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车旁跟着一众身着整齐服饰的家丁和丫鬟,他们步伐整齐,神色恭敬。
须臾,马车稳稳停下,车轮扬起的尘土渐渐消散。众人目光齐聚,只见车帘轻动,一位身着淡粉色锦缎袄裙的女子,莲步轻移,从车上下来。这女子肌肤赛雪,在日光映照下仿若泛着柔和的光;面庞圆润,恰似春日盛开的花朵,透着几分娇俏;眉如远黛,恰似青山含翠,温婉动人;眼含秋波,顾盼间神采流转;嘴角挂着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既带着世家女子的端庄,又透着亲切,周身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温婉大气的气质。众人心中皆知,这位便是那才貌双全,在金陵城颇负盛名的薛宝钗。
林桐远远地望着薛宝钗,仿若隔世。往昔书中那些灵动鲜活的文字,此刻竟如神来之笔,具象化为眼前这位温婉佳人,一种奇妙的感觉如涟漪般在她心间层层荡漾开来,既熟悉又陌生。薛宝钗仿佛被命运的丝线牵引,在抬眸的瞬间,便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群中目光灼灼的林桐。她微微一怔,像是在心底悄然泛起一抹惊讶的涟漪。旋即,嘴角轻扬,勾勒出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迈着轻盈而优雅的步伐,款步朝着林桐走来。
“想必这位就是林妹妹吧,常听母亲提起,今日一见,果然如传言般灵秀动人。”薛宝钗朱唇轻启,声音柔和似春日微风,带着与生俱来的亲切,如潺潺溪流淌入人心。
林桐回过神来,连忙欠身回礼,笑容绽放在她娇美的面庞上,宛如春日盛开的花朵般明艳,“宝姐姐过奖了,妹妹初见姐姐,只觉姐姐气质非凡,令人心生亲近。”二人你来我往,寒暄数句,举手投足间尽显世家女子的端庄与温婉,随后便一同随着众人,徐徐步入贾府的大门。
贾母早已满脸笑意地候在正厅。一见薛宝钗,眼中的慈爱瞬间绽放,迫不及待地伸出手,紧紧拉住薛宝钗,那股亲昵劲儿好似要将薛宝钗整个人融入自己的骨血之中。“我的宝丫头,可算把你盼来了!一路上可还顺遂?”贾母关切地问道。
林桐静静地伫立在一旁,心中悄然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贾母对宝钗这般喜爱,让她心底难免泛起一阵酸涩,不过,她旋即调整好心绪,这贾府上下几百口人,关系错综复杂,亲疏远近本就各不相同,宝钗端庄大方,又善解人意,贾母疼爱她,亦是人之常情。这般想着,她那如墨的长睫轻轻颤动,宛如蝴蝶的翅膀,恰到好处地掩饰住眼中那一抹不易察觉的落寞,将这小小的情绪深埋进心底。
往后的日子里,薛宝钗就像春日里轻柔的微风,自然地融入了贾府的生活。无论是应对府中的繁杂事务,还是与众人相处,她都游刃有余。在上,于贾母、王夫人跟前,她言辞恭敬谦逊,一举一动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总能巧妙地迎合长辈们的心意,让他们满心欢喜;在下,对待一众丫鬟小厮,她宽厚温和,赏罚分明,从不仗着自己的身份摆谱。因此,府中众人但凡提及薛宝钗,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之词不绝于耳,都说宝姑娘为人处世,实在是令人心服口服。
一日,晚香榭里阳光正好,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菊香。李纨兴致颇高,提议道:“姐妹们,如今秋意正浓,菊花开得正好,不如咱们办个诗社,为这平淡日子添些雅趣,也不辜负这大好时光。”众人听闻,皆眼前一亮,纷纷拍手称快,林桐、薛宝钗和宝玉自然也积极响应。
众人围坐在庭院中的石桌旁,桌上早已备好笔墨纸砚。李纨笑着宣布:“今日天清气爽,咱们就以‘秋菊’为题,赋诗一首,看谁能把秋菊的神韵描绘得最为传神。”
林桐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灵感如泉涌,她拿起笔,在纸上写道:“秋霜染就菊英黄,玉骨冰肌韵自长。不与繁花争艳丽,独留清气满庭芳。”她的字迹,娟秀中透着一股洒脱,笔触间饱含着对秋菊坚韧品质的赞美,而这字里行间,也隐隐流露出自己身处贾府这复杂的环境中,虽柔弱却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独特心境。
薛宝钗站在一旁,将林桐的举动尽收眼底。待林桐搁笔,她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紧接着,她移步桌前,略一思索,拿起笔便行云流水般地写下自己的诗作:“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她的字端庄秀丽,与她本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首诗对仗极为工整,用词高雅,将秋菊的高洁淡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也尽显她沉稳内敛的性格。
宝玉在一旁看着两人的诗作,不禁拍手叫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