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以为能高中了?"他的语气中满是嘲讽,眼中充满着妒忌。
林潇淡然一笑,并不接茬。她早已习惯了这种明枪暗箭,在女扮男装的日子里,她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隐忍。
"周公子何必酸言酸语,"一个爽朗的声音从侧门传来。一位身着锦衣、风度翩翩的年轻公子大步走来,笑着与林潇打招呼,"林兄来了?我正要找你谈文会之事。"
来人正是京中有名的浪荡公子叶临风,表面上看是个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实则心思缜密,为人仗义。
周子安见叶临风与林潇如此亲近,眼中闪过一丝恼怒:"叶临风,上次你帮林潇讽刺顾景辉,今日又来充好汉?莫不是看上了苏家的小姐,想借此讨好她哥哥?"
苏临渊眉头微蹙,却依旧保持着温和的笑容,巧妙地将话题转开:"林兄文才出众,家妹常在家中赞叹不已。上次诗会的一诗,她至今念念不忘,还抄录在自己的诗集中。"
林潇闻言,心头微微一颤。苏云锦竟记得她的诗,还专门抄录?
周子安见话题转向苏云锦,嫉妒之情更甚,不甘示弱道:"苏小姐眼光独特,连我这正统儒学都不欣赏,却偏爱些怪力乱神之作。林潇那些诗词,不过是标新立异罢了,哪有我等遵循圣贤之道的纯正?"
叶临风闻言嗤笑一声:"别臭美了,苏小姐只是不欣赏抄袭之作罢了。上次你的文章被岳德明一眼看出是从《文苑英华》中抄来的,还有脸提?若非你父亲是礼部尚书,早被赶出书院了。"
周子安脸色一白,正欲发作,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打断了争执。
众人转头,只见一位身材高大、神情倨傲的男子带着几名学生大步走来。他一身儒服穿得方方正正,目光锐利如鹰,在看到林潇时明显一冷。
"顾景辉来了,"叶临风压低声音对林潇道,"自从上次诗会被你胜过,他咽不下这口气。礼部尚书周明远的得意门生,才学确实不俗,就是心高气傲,容不得旁人出头。"
林潇微微点头,对这位文坛新锐早有耳闻。顾景辉出身寒门,却凭真才实学得到周明远的赏识,成为其入室弟子,被视为年轻一代中最有可能高中的人选。只是此人狂妄自负,尤其看不起女子,曾公开宣称"女子无才便是德",与苏云锦在文会上多有争执。
顾景辉傲然而立,目光锐利地盯着林潇:"林公子,上次诗会侥幸而已。听说苏府即将举办文会,届时我定要讨回公道。文章之道在于继承圣贤,而非标新立异。"
林潇沉稳回应:"顾公子诗才惊人,在下愧不敢当。诗文之道各有所长,不敢妄自揣度高下。"她语气平和,却字字有力,不卑不亢。
苏临渊适时道:"顾兄,先生已到,比试之事待课后再议如何?"他转向林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林兄气度不凡,家妹常说,当世能与她论文之人不过寥寥数人,林兄便是其中之一。"
众人在苏临渊的引导下一同进入课堂。林潇走在其中,心中却在思量苏临渊方才的话。苏云锦竟如此评价她?这个认知让她心中升起难以名状的喜悦,却又很快被现实的阴影所笼罩——她的身份是一个谎言,而谎言筑就的关系终究难以长久。
课堂内,学生们按照席位就座。林潇发现自己被安排在靠前的位置,与苏临渊、顾景辉同排,显然是因为郑德全的关系。
讲台上站着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身着一袭素色儒衫,神态威严却又不失儒雅,正是郑德全提到的韩松先生。
韩松目光如炬,一一扫过在座学生:"今日讲解策论要义。科举考场,非但考察学问,更考验政见。"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当今之世,正值变革关头。一篇好的策论,不仅要引经据典,更要能洞察时局,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这开场白就与一般的科举指导不同。一般教习多强调格式规范和八股套路,韩松却一上来就谈时局变革,让不少学生面露诧异。
课程中,韩松出人意料地不拘泥于八股格式,而是着重讲解朝政利弊与当世形势。他特别强调皇帝近来推行的新政,言语间对太后派系多有批判,称其"守旧僵化、阻碍国家发展"。
"《周礼》云:''''与其奉法而杀人,不如废法而救人。''''法之所在,为民所用,非为禁锢民智。"韩松慷慨陈词,"当今之世,内有百废待兴,外有强敌环伺,若仍墨守成规,何以图强?"
林潇默默记下这番话,心中思量:韩松明显是皇帝一派的人,郑德全安排她来此上课,是想将她推向皇帝阵营?郑德全表面效忠太后,暗中却想两头下注?
她环顾四周,发现苏临渊正专注聆听,不时点头;顾景辉则眉头紧锁,似有不满;而周子安早已昏昏欲睡,全无学问中人的样子。
下课后,顾景辉立刻上前与韩松辩论:"先生所言与朝廷祖制不符。太后娘娘恪守先帝遗训,如何能称为保守?先帝圣明,其制定之法岂能轻易更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