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长门宫,何处可安身?
小公主的院子自然是极好的。宫人们远远的瞧见竹枝向小公主的院子伸展,被雷光折断,失去生机。
屁话!疯长的竹子危险,能手撕群竹的小公主就不危险了?!
让陈阿娇和她的宫人们去自己的院子里避难?就算刘嬛同意,他们敢和诡物共处吗?
刘嬛点了陈阿娇身边的得力侍从,命他们清点长门宫的宫人,看有没有少了哪个。丢失的人大多是跑散了,陷在竹林的倒霉蛋有三两个,刘嬛亲自去把他们拎出来了。
按照刘嬛的想法,人是一定要救的。就算死了,也要把尸体拖回来,而不是放在那里等着自然降解。这种源自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放在被PUA入味的宫人眼中,就是上位者绝无仅有的仁心。后面刘嬛把所有人赶出长门宫的恶劣行径——已经完成自我攻略的宫人们会为她找到最冠冕堂皇的理由的。
是的,刘嬛把所有人都赶出了长门宫。她让宫人们送陈阿娇去馆陶大长公主处,连李采儿都没留下。万幸陈阿娇的车架离正院较远,完好无损,不然,陈阿娇只能被拖着去见馆陶大长公主了。
送走了长门宫的普通人,刘嬛把大门一关,收拾到处乱跑的竹子。她用结界封住被竹子的领地,让它们在里面蛊斗。此次倒霉的,以陈阿娇的正院为主。长门宫最富丽堂皇的几个院落都没能幸免。反而是那些不起眼的、功能性的区域,比如厨房、马厩之类的地方完好无损。
“因祸得福,现在长门宫是我们的地盘了。”刘嬛拍手感叹。
“因陈阿娇之祸,得公主之福?”卫鞅笑着调侃。
“非也,是我等之福。”李生笑吟吟的看着被困在结界里的竹子,道,“今后再不愁没有竹简了。”
“言之有理!”卫鞅难得赞同李生,看来是真的高兴。
近日被迫当手办,常常闷闷不乐的秦先生走了过来。他打量着以不合理的密度生长的竹子,给出了连日来唯一的笑脸。
活蹦乱跳的楚服都被杀了,她的遗蜕还能掀起多大风浪?是以刘嬛和她的诡物朋友们,一点儿忧愁都没有。
被迫离开长门宫的人可就没这么乐观了。
不到正午,陈阿娇已经被送到馆陶大长公主府上。这么一大堆特别的人进城,刘彻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她生的妖邪还没摆平,如今又招来了妖怪!她陈阿娇就是来克朕的!”刘彻愤怒的说。
当时刘彻正在为卫长公主相看驸马,特意招来霍去病,问他对自己的女儿有没有意思。
刘彻确实把霍去病当亲子疼爱,连心爱的长女都不一定比得过他。
霍去病正自以为委婉的拒绝皇帝,忽然听到了尉卫的汇报,随即听到了刘彻口不择言的气话。
皇帝在自己的地盘发泄情绪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不巧听到的霍去病。他尴尬着,低着头,心底泛起一丝特别的涟漪。
刘彻确实是个合格的皇帝。短暂的愤怒之后,他快速收敛了情绪,分析这件事的利弊。
好事啊!怎么看,都是好事!
陈阿娇不只是陈阿娇。她是馆陶大长公主的女儿,是堂邑侯的同胞姐妹,是无数勋贵的同盟。孩子天生亲近母亲。天赋异禀的公主只能是刘氏的公主,不该被母族掣肘。
刘嬛看起来与陈阿娇不甚亲近,似乎也不在意陈家人,可有些事,谁能说得准呢?
能将刘嬛与陈阿娇分开,再好不过。至于长门宫中疯长的竹子,不是有刘嬛吗?
于是,刘彻下旨,将陈阿娇幽禁在堂邑侯府,由馆陶大长公主看管。长门宫赐给刘嬛。那块地方又是竹妖又是诡物的,除了刘嬛,还有谁敢要呢?
能接回陈阿娇,馆陶大长公主喜极而泣。可是,那些长门宫的宫人怎么办?
在母亲的安抚下,陈阿娇的情绪好了些。她要把长门宫的宫人全部赶走,一个都不留。这些见证了她人生至暗时刻的奴婢,怎么还不消失?
馆陶大长公主刚与陈阿娇团聚,正是最稀罕她的时候。无论陈阿娇说什么,馆陶大长公主只会“好好好”。她也担心,长门宫又是妖又是诡的,这些宫人不会沾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吧?
长门宫的宫人来自宫廷。经历了爱女被废的馆陶大长公主谨慎了很多。她将这些宫人退给刘彻,而不是自己处置他们。提陈阿娇的名字未免显得陈氏女无情无义。一句“恐有不祥”在人均迷信的大汉,已经有足够的说服力。
刘彻:……难道朕就不迷信吗?